厂房出租 • 产业园区招商 • 企业选址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0781099转1001

当前位置: 中工招商网 > 资讯首页 > 产经动态 > 临港开发区:抢滩产业转移创新发展路径

临港开发区:抢滩产业转移创新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15-01-28 来源:沧州日报 1125

  面向京津主动承接更高层次的产业转移

 

  一粒珍珠的光华并不耀眼,但由珍珠串起的链条却足以照亮渤海湾,或许,这就是产业链的魅力。

 

  “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位于临港开发区西区,总规划面积8800亩,分为起步区、核心区及研发区,规划建设期10年。此次签约入驻的22家北京医药企业包括16家高新技术企业和4家上市公司,总投资61亿元。”1月20日,谈及此次之所以能够成功承接北京医药产业转移,临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召堂认为,这是沧州优势的一次综合发力。

 

  去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环渤海经济格局逐渐调整,资源重新配置,产业转移的机遇如约而至,不过,这毕竟只是普遍“利好”,如何拿到实实在在的“红利”,还需主动对接。

 

  作为沧州市惟一的国家级开发区,临港开发区先行一步,主动创新思维,调整产业发展规划,面向京津冀,主动承接符合国家鼓励政策产业的转移。在招商过程中,临港开发区充分发挥“沿海”与“临港”的优势,在强化投资硬环境的同时,利用“互联网思维”大力完善投资软环境,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利他平台”、打造特色“区中园”等措施,开辟招商新战场。

 

  众所周知,开发区建设速度的快与慢、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招商引资的成果。有些开发区在成立初期,都会有“挖到篮子就是菜”的思想,对于项目不加筛选,统统收入“囊中”。这种贪“大”求“快”的做法,不但导致项目良莠不齐,污染治理更是让开发区头痛不已,成为开发区转型升级和招商引资的“绊脚石”。要避免这种现象出现,开发区就必须掌握产业发展规律,前瞻性地作出产业规划。

 

  以此次22家北京医药企业落户为例,这些企业外迁落户渤海新区,并不是简单平移式搬迁,而是在原有产业规模基础上,进行优化改造,确保产品实现高品质、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按照京冀双方协议,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将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建设,通过“组团入驻、统一规划”的方式,引导医药企业进行产业布局,共同打造京冀生物医药合作典范。

 

  和谐发展以循环经济打造投资洼地

 

  2003年,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2004年,完成区域环评;2005年,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德国斯图加特—慕尼黑规划设计集团共同合作编制了园区总体规划;2006年,成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2010年,成为全国第一个进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的化工园区;2012年成为河北省惟一的“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2013年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大气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试点”,成为国内少有的集四块“国”字号“金字招牌”于一身的开发区……

 

  12年来,临港开发区从无到有,从有到新。纵观其发展足迹,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主线——循环经济。

 

  “我们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严格项目审批,构建企业内部循环圈;循环利用开发区资源,构建开发区内部循环圈;注重和谐发展,构建开发区与周边地区的循环圈。”张召堂解释说。

 

  “在招商引资中,我们坚持以产业链招商。即以某一产业的主导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来选择引资对象,招商部门由‘推介环境’向‘推介产业’转变,突出产业链招商。将企业的生产模式由‘一条线’变成了‘一个圆’。无论企业还是公用工程,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这个企业的产品是那个企业的原材料,那个企业的副产品又是另一个企业的生产原料。”

 

  如此往复,你来我往,不但实现了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了环境污染的可能性;也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销售收入。目前,临港开发区内80%以上的企业和项目,做到了互为市场、互为原料,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了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氢元素和氯元素综合利用等多条典型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出现了一批经济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双赢的典型企业,基本形成了循环经济体系框架。

 

  正是凭借着“循环经济”的优势,临港开发区在招商引资中屡战屡胜,好项目、大项目签约不断。其中,一个由北京客商投资30亿元的项目仅进行3次洽谈,总用时不超过36小时,双方就签订了入园协议,成为用循环经济理念经营开发区的精彩“注脚”。

 

  如今,临港开发区用12年时间打造的循环经济体系,不但为开发区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是抓住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热点”,成为了众多企业青睐的“投资洼地”。

 

  携手企业以“智慧城市”创新服务平台

 

  以前人们总认为:企业是自家的,利益是独享的,事情也需企业自己办,而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则是共建、共享,是利他的思维。在物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和单位将打造信息化平台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2014年,临港开发区在继续完善循环经济这个最大“利他平台”的同时,还谋划了别具特色的“智慧城市”。临港开发区在建设国家循环经济促进中心的基础上,投资建设了以“智慧城市”的理念,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的技术,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的智慧园区指挥中心。

 

  这个指挥中心建成后,可以通过三维地模演示平台展示项目建成后的立体影像和地下管网的走势,帮助投资主体及时发现工程设计方面的缺陷,并加以修改;而安全预警和救援系统,不但可以将区内交通、运输以及企业生产等画面,实时传递到指挥中心,更可以在企业发生险情时,让决策层第一时间,直观全面地了解现场情况,及时地作出科学的决策并迅速地作出救援行动。众所周知,现在土地资源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领导决策系统就是为了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投资效益而开发设计的。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项目的用地需求、项目的特点、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安排最优用地决策,实现‘足不出户的招商选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实现信息浏览和查询,发布产品、能量和副产品交换信息。而企业资源交换共享系统,可以实现仪器设备的租借和交易,通过小企业租借大企业的科研设备,不但可以避免设备的闲置浪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降低了小企业的科研成本,激发他们的科研积极性。虽然该指挥中心正处于设计施工阶段,但前来咨询如何加入的企业络绎不绝。”临港开发区一位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企业做好服务的理念,流淌在临港开发区的血液中。”

 

  项目建设是开发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入区企业能不能留得住、建得好、长得大,除了企业自身的经营与管理,也离不开政府部门为企业服务的多与少、好与坏。在这方面,临港开发区将线下企业服务平台定义为企业的“保育员”“参谋员”“技术员”“指导员”和“安全员”。自企业签订“入区协议”后,开发区即指定招商部门的工作人员担任项目“保育员”,为其提供“保姆式”服务。

返回列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