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泌阳县一个农村家庭的葛国强探索出一套全新的土地流转模式,在方圆11.8平方公里山地里,斥巨资打造自己的“生态乐园”。未来,他还要在全国150个城市推广这种模式。
进乡村、访专家。几天来,行程上千公里,尽管疲惫不堪,但葛国强仍然信心十足地忙个不停。3月1日,在江苏实地考察后,他再次踏上南下的列车。此番的目的地是海南省三亚市。他要从各地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中,进一步探寻自己的产业梦。
每个人都有梦想,葛国强也不例外。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大学物理专业毕业的葛国强,对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这句名言认识很到位。他要把人生的支点选在一个最佳位置——支点好,可以“四两拨千斤”。
作为中欣农业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直到2012年6月,葛国强才把实现梦想的支点放在了确山县竹沟镇鲍棚村。
做客央视《奋斗》栏目接受专访
“他辞掉了众人羡慕的‘铁饭碗’工作,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农村;他带着资金进入农村,实现了土地流转;他带领全村人奋斗,实现了自给自足;他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建立了中欣农业产品有限公司,是当之无愧的‘农业大王’ ”……这是2013年12月3日,葛国强接受央视《奋斗》栏目专访时,主持人阿丘的开场白。
无疑,这是对葛国强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五彩农业梦的最好注解。他说,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挺欣慰的。
但在此前,葛国强的创业之路并不顺利。
出生于泌阳县一个农村家庭的葛国强,几经周折,于2008年到青海格尔木做工程建设,继而辗转投资铁矿能源项目,赚到了一大笔钱。
“与鲍棚村结缘,其实很偶然。”采访中,葛国强坦言,有一次,在回老家探亲的途中,他无意中发现路旁有一段通向山坡的水泥路。好奇之余,他驱车前往,结果发现眼前景象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一问才知,这个村子叫鲍棚村,总面积11.8平方公里,四面环山,山上植被茂密,生态地理环境优越。但是,全村1200多口人在人均不足一亩三分的高山薄地里,靠“土里刨金”,怎么也摘不掉“河南省重点扶贫村”的帽子。
在对这个地方有了深度了解后,葛国强萌生了建立生态产业园的想法。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保障村民长远生计
把实现梦想的支点选在鲍棚村,葛国强决心把鲍棚建设成一个集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新农村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产业园区。
在他的规划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产业园总体规划建设投资15.6亿元,分3期投入。产业园的布局划分为:生态农业、大型景观园林产业、休闲观光旅游产业、生态养老产业。整个项目预计2020年完工。
想法很好,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葛国强明白,踢开“第一脚”的关键就是土地流转。“资本进入土地,完成土地流转,一般要经历五道坎儿。”外出“取经”,使葛国强深谙其中奥秘。
如何让农民心甘情愿地把自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来?“假如咱们是这里的村民,会有哪些要求?”每次召开董事会,葛国强都不厌其烦地要求大家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制定赢得村民信任的制度。
很快,中欣公司探索出一套新型土地流转模式——公司每月给每个村民发放300元补偿金,随社会整体收入增长比例调整;农民土地流转后转变为产业农民,安排就业;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让村民住上别墅;社区配套建设学校、幼儿园、医院、超市、服务中心等。
同时,通过培训,村民从粗放种植,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的管理者和操作者。此外,公司每年为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无偿资助学费3000元。修建公益性公墓,解决村民后顾之忧。
新模式是否行得通,还需要实践来检验。但葛国强心里有谱。
实施人才计划村民成为“产业农民”
山里的早晨,空气格外新鲜。年逾五旬的王新场喂罢家里的几头牛,草草地吃了早饭后,便径直沿着山路出门了。此番出门,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家里养的几头牛卖了。
王新场居住的小王庄是鲍棚村24个自然村之一。说是一个村庄,其实就王新场一家人在这里居住。“土地流转协议早签过了,每人每月300元的补偿金也发着呢!”一路上,望着其他村的村民纷纷到产业园上班,王新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王新场的爱人李爱凤几个月前就成了产业园的职工。“在产业园上班,活儿不重,每月发1300元钱!”王新场说。
“不能再等了。”王新场说,要不是顾及这几头牛,他早去产业园上班了。
2月22日,中欣农业产品有限公司召集村民开会,准备举行首期培训班。
该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帅说,没想到村民渴求知识的欲望这么强烈,从建筑到木工,从养殖到种植,再从园林到服务,6个培训班二三十个工种,有259人报名。
听说公司办培训班的消息后,王新场再也不愿错过。“多学些知识,总有好处,况且还是免费培训。”王新场说。
“事实上,培训从没间断过。”该公司工程部经理张成华说,只不过以前都是白天干活,晚上上课,边学习边实践。
“产业要发展,离不开人才。”在葛国强的战略思维里,这是决定产业园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培训班开班的第一天,他不知疲倦地讲了一天。
让农民从粗放型转变为技术型人才,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此,葛国强表示,这只是他实施人才计划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把他们派到外地免费进一步强化“充电”。
产业大发展特色农业“唱大戏”
产业是产业园发展的支柱,也是葛国强生态农业梦的“重头戏”。
“今年的目标又下来了。”去年,陈汉铎负责园区烟叶种植工作,因为搞得红红火火而受到公司嘉奖。指着刚翻耕过的田地,陈汉铎信心十足地说,去年,他带领员工在园区种植了1200亩烟叶,今年将扩大种植面积。
陈汉铎说,为做好今年的工作,公司建了10座烟坑,另外还建了2个烟叶储存大型仓库。
烟叶种植只是中欣公司生态特色种植的一部分。
“看,这是我们的茶场!”来到园区内的迎君山,顺着张成华手指的方向,记者放眼望去,碧绿的茶树布满了山坡。张成华说,这千亩茶树已有6年的树龄,去年公司斥资360多万元从外地承包商手里接管过来,下一步将进行茶叶深加工。
与茶场一路之隔的是占地750亩的欧式葡萄酒庄园。“今年还要扩大种植面积,葡萄苗已经育好了。”指着眼前成片的葡萄树,张成华说,今年,这些葡萄树即可挂果,新建的葡萄酒厂也将产出香甜可口的葡萄酒。
“下一步,我们将对园区种植的中药材进行初步加工,与中药企业配套生产,形成中药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中药材产业链。”张成华说,此外,园区还建有玫瑰花、月季花庄园,为游客提供浪漫婚纱摄影基地。
“今后,园区种植将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张成华说,时下,园区相继修建了20多公里道路,对河道进行了治理,并建设了2个提灌站,以推进种植现代化。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黑猪,是葛国强倡导的生态养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万头猪场已在土门自然村建成。”张成华说,此前,公司在市区已开设了黑猪专卖店,很快还将在郑州等地开店。今年5月,园区将展开牛、羊、马、鸡和鹿等特色养殖。
按照他的设想,园区还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建设跑马场和野营训练拓展项目。葛国强说,未来,公司将利用这些设施每年举办一次世界性的乡村音乐会。
“今年将是园区大建设的一年。”葛国强表示,这一年,包括水上乐园、大型超市、餐厅以及农作物深加工等一系列子项目都要动工。
“用5~10年时间,在国内建20家大农场”
葛国强是个自信乐观的人。在他看来,公司若想长立于商海中,就必须重视经营和管理。
于是,经过科学探索,他自主建立了连锁专卖系统,通过开设专卖店,利用网络营销、店铺营销以及会员发展,实现自产自销,从源头上解决了产品的销售问题。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作为中欣公司的掌舵人,葛国强有着宏伟目标。
下一步,他计划在全国150个城市建立示范基地,同时开设中欣生态农场店。在不同的地域建立生态基地,做当地特色产品,解决全国市场配送、口感等地域性问题。
“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把鲍棚村这个产业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大产业后,我们还要开辟更多的产业和市场。”葛国强表示,公司未来的规划就是,用5~10年的时间,在国内建20家大农场,在全国三线以上城市开设专营店,而且每一个产业园都是一个集生态、休闲度假和养老在内的美丽乐园。
葛国强如是定义自己的生态农业梦。然而,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梦想,他无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采访手记
采访葛国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太忙了。为了让自己的梦想一步步靠近现实,他整日奔波在外。
他冒着风险把巨资投向荒山,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土地流转模式,有效地破解了“三农”发展的难题。对许多人来说,这不仅仅需要实力,更需要勇气和胆魄。
葛国强创新的这种土地流转模式,保护了农民利益,让农民在规避上述风险的同时,实现了由粗放型到技术型的华丽转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农民”,确保了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这种模式,在全市乃至全省并不多见。葛国强说:“未来,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产业发展,肯定都是往前发展。我觉得农民土地流转完之后,再回去种地,理论上是有这种可能,但可能性不大。”
凭借自己对农产业多年的经验以及敏锐的判断,葛国强坚信自己一定能把中欣生态产业园做大、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