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出租 • 产业园区招商 • 企业选址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0781099转1001

当前位置: 中工招商网 > 资讯首页 > 园区资讯 > 深圳文化产业园:繁华背后 暗含隐忧

深圳文化产业园:繁华背后 暗含隐忧

发布时间:2014-12-22 来源:新华网 1172

      2004年深圳举办第一届文博会后,深圳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背后,也有部分产业园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阵痛。
    2007年,宝安区政府在公园路规划了一片文化产业园,因地处22区,这里被命名为深圳22艺术区。艺术园区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成,属区政府物业,由格丰艺术有限公司负责园区运营。刚开园时,吸引了22个艺术家工作室、5家画廊、1家艺术酒吧、1家茶艺馆入驻,吸引大批媒体关注,成为深圳文博会分会场。2011年后,园区经营每况愈下,不少画家纷纷离开。原因与周边房地产开发不无关系,一些园区旧厂房被拆迁变成高档商业住宅楼。22艺术区一直蜗居在一栋5层楼旧厂房内,发展维艰,2013年被有关部门取消了文化产业基地的称号。如今只有一家艺术机构在里面办公,22艺术区已名存实亡。
    除22艺术区外,政府投入巨资打造的坂田手造街变成餐饮一条街,梧桐艺术小镇商业气息日益浓厚,高昂租金让一批画家不得不离开。今年9月9日,深圳商报A5版刊登《昔日“艺术航母”如今剩一画廊》、《多个文化产业基地“变脸”》两篇报道,对宝安22艺术区、坂田手造街、梧桐山艺术小镇等文化产业项目进行了实地调查。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吴予敏表示,当下,因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以及管理差异,导致可持续发展出现问题。有的产业区面临着地产合约的问题,很多产业园区都不是政府控制产权,而是原业主控权,原业主将地租给商用的公司,政府也没办法。所以政府没办法决定产业园区内产业结构,因而出现变相的文化房地产模式。主管单位看重短期房地产利益,进行外包等行为,导致管理脱节。
    吴予敏建议,首先,政府不应该只提供政策引导,在资源配置方面也应该进行管理和监督。比如,文化产业园区应该有明确的定位。其次,园区应该发挥集群效应,对整个园区内的产业进行引领、包装、融资、形成产业链。政府不可以只制定招商机制,还需要制定退出机制。第三,政府在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还要对其进行评估,包括对文化创意产业基金的用途以及产生的效应进行评估。

返回列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