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三水工业园区拥抱未来园区新形态
4月3日,三水工业园区举办贯彻落实三水区两会精神企业家座谈会。会上,园区对外发布重磅规划,将依托连片近3万亩土地打造新产业载体,通过规划“理想小镇”等七大功能区,打造一个宜居宜创新,城市、产业、人才、文化融合的未来都市型园区。该规划也释放出三水工业园区从传统产业园区向创新型园区加快转型升级的新信号。
在创新型园区内,各种专有技术、产业运作能力和专业化技能的网络交织成“产业公地”,人才、科技、资本等创新资源要素可以充分流动,并得到充分整合。这与今年三水工业园区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的发展思路互为表里,向外增强承接创新外溢资源的能力,对内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三水工业园区,市场的力量正被不断放大,政府则成为企业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引导者,同时也是宜居宜业宜创新的园区环境营造者。政府与市场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力,成为三水工业园区加快向创新型园区蝶变的两股重要推动力量。
产业趋势
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跃迁
在位于三水区乐平镇范湖的佛山欧神诺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欧神诺”)产品展厅内,参观者戴上VR眼镜就能看到全户型瓷砖铺装效果。在企业官网上,客户可以调用三水区内各大楼盘的户型图,选择个人喜好的瓷砖产品后,系统5分钟内就能生成虚拟室内铺装全景。
“通过‘互联网+’拓展新的营销手段,目的是为了适应年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欧神诺总经理鲍杰军说,几年前,欧神诺曾一度出现业绩下滑,后来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消费者迭代成为影响公司发展的新变量,由此也引发了欧神诺从销售到研发生产的一系列变革。
从几年前追求富丽堂皇的“奢瓷”,到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的简约风格,同时更强调大尺寸板材,欧神诺迅速调整产品设计,引进更大型、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同步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个性化生产。近年来,欧神诺的新产品重新赢得了市场认可。
在三水工业园区,以欧神诺为代表的一批传统制造业企业正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去年,全球顶级孵化器PLUG AND PLAY(下称“PNP”)对三水工业园区装备制造、陶瓷建材、电子电器等领域30多家企业进行了转型升级和创新需求调研,发现这些企业普遍在工业自动化、工业互联网应用等方面需求强烈,随之PNP积极引入相关科技项目与园区企业进行对接。
与此同时,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一批园区“后起之秀”则聚焦产业新“风口”,纷纷走上规模化扩张之路。比如作为园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普拉迪数控科技有限公司持续挑战技术难点,使其数控加工中心产品不断赢得全球市场份额,2018年企业产值同比增长50%以上。去年下半年开始,该公司二期项目陆续投产,新增新能源汽车底盘龙门加工中心产品线。
据统计,2014年,三水工业园区高企数量为25家,截至2018年底,园区高企存量增加至141家,占三水区比重35%。随着企业创新活力持续激发,去年园区新增省级工程中心8家、市工程中心13家,各级工程中心累计达153家,占全区3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50%以上;全年园区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达2223件,占全区42%,其中授权量216件,占全区54%。
从2003年的乡镇工业园区起步,到产业集群式发展;从传统制造业企业瞄准高级化谋求转型升级,到高新技术企业走上规模化发展之路,三水工业园区只用了不到16年。
三水区委常委、乐平镇委书记何小玲表示,在“十二五”之前,三水工业园区以陶瓷、五金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90%以上,经过近10年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到2018年底,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265家,传统制造业产值占比降到40%左右。以机器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机密机械、模具制造等行业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6%以上。
依托园区现有产业基础,近年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也纷纷把目光投向三水工业园区。去年以来,三水工业园区引入航天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智慧城等30多个军民融合产业链项目。何小玲透露,未来园区还将借助遍布全球的海外招商点,加大力度引进一批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新兴产业项目,以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园区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创新布局
打造从0到N的“双创”新生态
在佛山生态海绵城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海绵城市科技公司”),不同的陶瓷固废物通过精准搭配、不同材料和瓷砖废料混合烧制,成为一块块透水石。通过应用这种透水石,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市场空间广阔。去年12月1日,海绵城市科技公司凭借透水石从3万多项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第九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铜奖。
“公司自2017年6月投产以来,到2017年底实现产值1300多万元,2018年公司产值突破3000万元。”虽然对自家的产品实力和市场前景颇有信心,但对于项目如此快实现落地出效益,海绵城市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周伟军还是有点意外。在他看来,实现平稳起步对很多初创企业来说已经相当不容易。
为海绵城市科技公司扫除发展障碍的是三水工业园区“揽月一号”创新创业基地。该基地负责人、广东新媒体产业园常务副总经理周功胜说,海绵城市科技公司在2017年初作为孵化项目入驻基地,此后,“揽月一号”创新创业基地运营方为海绵城市科技公司引入数百万天使投资资金,并以产业媒体资源助力其开拓市场,协助其进行工厂选址、申报科技项目等,这也使海绵城市科技公司从入驻到实现产业化落地只用了大约半年时间。
距离“揽月一号”创新创业基地大约3公里处,三水唯一国家级孵化器——三水高新创业中心内,“创新裂变”的故事同样在上演。该中心总经理胡晓华介绍说,目前三水高新创业中心在孵企业超过100家。中心自2008年11月运营以来,已有诺尔贝机器人等28家企业成功“毕业”,其中5家企业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更多创新“店小二”走进园区,为园区培育出更多创新的“种子”和“树苗”,也为园区现有企业带来了人才、科技、资本和项目。比如PNP自去年5月进驻三水工业园区以来,先后举办了两场高端项目对接会,累计引入超过10个高科技项目与园区上百家企业进行对接,对接方向包括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部分项目已与兴发铝业、日丰管、科勒等园区企业敲定合作。
“如果把创新比喻成为0—N的指数裂变,那么政府则需要搭建公共平台推动技术创新走过从0—1的最初阶段。”三水工业园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园区科技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接下来将通过完善“双创”孵化育成链条和基于要素共享的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培育壮大园区科技服务业。
三水工业园区对科技服务业的重视已上升到政策和规划层面。以政策为例,在2017年7月,园区出台三水首份孵化器镇级扶持办法,扶持资金最高达200万元。在规划层面,园区不仅选址西乐路与乐平大道交界位置打造金融科技创新服务区,今年又提出高质量规划建设一个辐射全三水“双创”发展的科学园,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过程孵化链条。
从1—N的产业化跨越,企业同样需要借助协同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基于此,去年三水工业园区与航天五院共建航天生产力促进中心,旨在服务已落户的军民融合产业链项目。三水工业园区管委会上述负责人透露,未来园区还将探索在创新链上下游做好衔接,通过引入大院大所、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手段,让更多研发成果走出实验室,在三水实现产业化落地。
五链融合
市场与政府共建“产业公地”
4月3日,三水工业园区举办贯彻落实三水区两会精神企业家座谈会。会上,园区对外释放重磅规划,提出依托连片近3万亩土地打造产业新载体,在该载体内打造千亩“大同湖”,布局“理想小镇”、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区、科技创智区等七大功能区,匹配新兴产业项目和科技人才团队的落户需求,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农业、旅游、科技、文化融合发展。
一个以创新型园区为高标准要求,面向未来的都市型园区格局正在三水工业园区形成,这背后是三水工业园区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乃至智力密集型园区加速蝶变。
事实上,三水工业园区过去十多年的发展史,与国家高新区近30年的建设历程大体一致。我国的国家高新区先是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先工业”发展阶段;进入2000年后第一个10年,高新区开始更强调注入研发机构、科教资源等科技要素;2010年至今,随着一批国家高新区发展壮大,园区进一步向“创新经济生态”全面发展转型。
三水工业园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研判,目前三水工业园区已加速向科技型园区转型,甚至面向创新型园区谋求跨越式发展。但目前园区仍面临着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步伐较缓慢,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尚未充分转化为发展新动能,科技服务业仍有待发展壮大等问题。园区聚焦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融合势在必行。
有观察人士认为,推动“五链融合”,实质上是构建各种专有技术、产业运作能力和专业化技能有机整合在一起的“产业公地”,而打造“产业公地”的关键,则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加强政府规划引导,让各种创新资源要素在公地里充分流动,通过培育“创新生态圈”,向外承接创新外溢资源,对内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企业家携优质项目落户园区投资兴业,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巩固,政府把科技创新服务的空间交给市场,让更多专业的市场机构成为创新“店小二”……在三水工业园区,市场的力量正被不断放大,带动民营经济加快创新转型。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三水工业园区要进一步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通过市场力量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其间,政府可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同时还应该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安凡所说。
在政府层面,自2015年以来,园区先后提出实施“一路一河一基地”“中聚、东进、南优、西拓、北提”和“联城诀”战略,拉开城市发展格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围绕2018年提出的“工业上楼 城市乐平”课题,去年园区总投资45亿元开展的124项基础设施工程中,到目前已有42项顺利完工。一批在建、新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助力“城市乐平”再升温。
政策的“软环境”也在持续优化。三水工业园区除积极落实“省十条”“市十条”“区二十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近年还创新出台了《佛山市三水工业园区“揽月行动实施细则”(实行办法)》《三水工业园区人才公寓管理办法》《三水工业园智博荟暂行办法》等,建立起“始终比其他地区多一点”的政策扶持体系,提振企业家投资信心,加速人才集聚。
什么是“产业公地”?
“产业公地”一词来源于制造业领域的研究。2012年10月,美国哈佛商学院加里·皮萨诺和威利·史两位教授合作出版了《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一书,书中提出了“产业公地”的理念,“产业公地”一词由此走入人们的视线。
加里·皮萨诺和威利·史认为,犹如牧民们放养牲畜存在“公共用地”一样,产业或行业中也存在“公共用地”,这种“公共用地”便是“产业公地”。在制造业领域,“产业公地”是指根植于企业、大学和其他组织之中的研发与制造的基础设施、专业知识、工艺开发能力、工程制造能力等,这些能力共同为一系列的产业成长和技术创新提供基础。
在“产业公地”里,各种专有技术、产业运作能力和专业化技能嵌入在劳动者、竞争者、供应商、消费者、合作型的研发项目以及大学之中,并且通常为多个产业部门提供支持。可以说,“产业公地”是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源泉,一块强大的“产业公地”可以向其成员提供强劲的竞争优势,促使成员间的高效合作,从而惠及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