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出租 • 产业园区招商 • 企业选址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0781099转1001

当前位置: 中工招商网 > 资讯首页 > 产经动态 > 成都高新区30年汇聚开放力量的融合之路

成都高新区30年汇聚开放力量的融合之路

发布时间:2018-09-30 来源:搜狐 2334

唯有开放才能进步,唯有包容才能让进步持久。顺应经济全球化时代潮流,紧抓西部大开发战略契机,搭乘“一带一路”建设快车,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西部地区正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中令人瞩目的板块,其开放发展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推动内陆和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四川正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的前列。而作为成都乃至四川创新改革和对外开放新引擎的成都高新区,也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以政府力量撬动社会资源、以包容心态汇聚各方力量,上下联动、内外整合,积极搭建起对外开放合作的大平台。

共建跨国园区 打造国际合作生态体系

从筹建之初,“开放”就是成都高新区面临的重要命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国际化进程成为成都高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从农田阡陌到现代都市转变的起步阶段,成都高新区已经将开放作为发展的指引,组织考察团到美国加州等地学习取经,带回了当时最新的科技研发资讯和产业发展案例,与园区管理者和建设者分享。海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和丰富的合作资源,让成都高新区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何从“走出去”到“引进来”,让全球资源为我所用?这一课题,成都高新区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继1996年新加坡工业园从武侯区划归至成都高新区后,2010年9月,新川双方在新加坡签署《关于合作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合作备忘录》,标志着新川创新科技园正式落定成都高新区。作为新加坡和四川省合作的首个综合型城镇发展项目,新川创新科技园于2012年开工建设,6年来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目前已入驻34个项目,共吸引投资约339亿元,预计将于2020年建成。

而今年9月中旬在成都举行的新加坡-四川贸易与投资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新川创新科技园新加坡创新中心正式启动,将为新加坡企业落户成都高新区提供空间载体,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此次签约启动的新加坡创新中心项目,将进一步推动新加坡与四川之间更多的创新和技术合作。”中新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新加坡创新中心不仅将帮助新加坡企业进驻成都高新区、促进新加坡企业与中国企业合作,还将助力中国企业进入新加坡市场,进一步打通南向通道,打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市场。

如果说新川创新科技园是成都高新区与其他国家共同建设国别合作园区的第一步,那么2016年,以缔结“姊妹园区”为代表的园区合作共建模式,则成为成都高新区构建国际合作生态体系的新注脚。

继2015年与成都欧盟项目创新中心成为合作伙伴关系后,欧洲最大的科技园区法国索菲亚科技园在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期间,与成都高新区签订“姊妹园区”协议,双方将在技术创新、经贸、投资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使彼此成为在对方国家进行开放合作的窗口。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这样的友好关系不断升级:法国当地时间2017年6月5日,由成都高新区和索菲亚科技园合作的中法姊妹园区创新创业导师计划开班,12位成都高新区青年企业家在法国“硅谷”索菲亚科技园参加了为期10天的浸入式、全过程学习考察;2017年欧洽会上,索菲亚科技园中国创新中心和成都高新区(欧洲·法国)创新中心双中心共同启动……

“互设创新中心,并不是让中法双方相互引入一两家企业或机构那么简单,而是在成都高新区和索菲亚科技园长期合作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构建起国际合作生态体系,形成崭新的对外开放格局,由此引发更多科技研发成果的诞生,以及创新思想、开放理念和合作模式的形成。”索菲亚科技园主席让·皮埃尔·马斯卡赫利的这一番感叹,正道出了成都高新区扩大对外开放、探求国际化合作路径的实质所在。

事实上,通过资源整合,成都高新区正以多样化的园区合作模式,撬动国际合作的潜力,并推动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今年1月的2018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针对新型全球化给出了“成都高新方案”,发出率先实施全球顶级科技园区合伙人计划(TSPPP)、打造科技园区命运共同体的声音,以促成全球化科技合作成果惠及更多区域和人民。

从技术、资本、产业链等三个层面着力,全球顶级科技园区合伙人计划将打造开放度更高、便利化更优的营商环境,形成优势互补的全球化共享平台。从创新活力迸发的美国硅谷,到创新实力雄厚的以色列,在TSPPP的框架下,全球顶级科技园区将与成都高新区优势互补、共商共建共享,而成都高新区也将在这一过程中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搭建更具国际视野的科技产业全球化发展平台,形成最适宜引进和培育创新资源的国际化生态环境。

聚合跨国企业 融入全球产业体系

在政府着力拓宽对外合作路径,搭平台、建生态的同时,跨国企业和行业巨头纷至沓来,成为成都高新区营造国际化生态环境的最有力佐证之一,而企业背后所聚合的国际资源,也让成都高新区有了融入国际产业体系的无限可能。

在成都高新区建设的前10年,德国西门子、日本日立等龙头企业是最初入驻成都高新区的世界500强企业。而时任英特尔公司总裁的贝瑞特“三顾成都”,则让全球芯片巨头与中国西部城市成都,碰撞出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球产业故事,使得成都高新区开始真正对接全球生态链。

从2003年开始的十余年间,随着英特尔不断增资以及英特尔效应持续显现,成都高新区通过“内培外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推动成都市、四川省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版图的重要一极。成都高新区作为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载体,也对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产生了强劲的吸引力,戴尔、德州仪器、联想等一个又一个世界500强的标识不断出现在这里。

而在2017年2月10日,成都高新区迎来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2017年2月10日,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格罗方德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12英寸晶圆成都制造基地项目,在这里正式签约并举行开工仪式。这个投资规模累计将超过100亿美元的项目,将是格罗方德在中国最大和最先进的晶圆制造基地。

按照规划,到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成都第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而格罗方德12英寸晶圆成都制造基地项目的落定,不仅将使成都集成电路产业链布局实现从IC设计、晶圆制造到IC封装测试的全“链”合璧,也将通过拉动全产业链突破,在成都高新区打造世界级电子产业集群,让成都高新区进一步融入国际产业体系。

不仅是电子信息产业,随着拜耳、美敦力、赛诺菲等行业巨头的入驻,成都高新区的生物产业也开始在国际版图上崭露头角,正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推动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与全球产业前沿的同频共振。

截至目前,落户成都高新区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119家。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不断刷新的背后,是成都高新区开放型经济的持续升级。事实上,通过梳理落户成都高新区的世界500强不难发现,这些跨国企业和行业巨头已经遍布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金融业、制造业、零售业、航空产业、能源产业等众多领域,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断做粗拉长产业链。

以成都高新区为基点,世界500强进一步拓展西部地区乃至中国市场,同时,成都高新区也通过国际资源聚集整合、加大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日益融入全球产业版图的生态圈。

激发社会活力 培育开放服务业态

除了政府和企业的资源整合,成都高新区的对外开放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社会力量的加入。

2011年,以“典型中国,熊猫故乡”为主题的成都城市形象宣传片“登陆”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电子屏。时长30秒的宣传片里,宽窄巷子、武侯祠、春熙路等城市亮点惊鸿一现,让世界对成都有了更多认识。彼时,“老外HERE”联合创始人之一黛西可能没有想到,3年后她便融入了这个城市,与一群来自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年轻人一起,在成都高新区开始创业之旅。

“老外HERE”联合创始人任丽娟说,创立“老外HERE”前,成都的“老外圈子”里集中了许多有海外求学、工作经历的中国人以及在蓉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作为“老外圈子”里的活跃者之一,不时有朋友请任丽娟等“圈里人”为语言教育机构介绍外教。“渐渐地,我们发现在自己身边,有意愿或者已经在成都创业就业的外籍人士与日俱增。而针对外籍人士求职就业的一站式商业服务平台,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这样的契机下,哈维、黛西、任丽娟等人萌发了打造专为外籍人士来蓉就业创业服务的“老外猎聘网”这一想法。

2015年,“老外HERE”在成都高新区落户,任丽娟也发现外籍人士的活动“地图”越来越向成都高新区靠拢:在天府软件园、天府新谷等园区里,在孵化园至天府五街的地铁1号线上,大家不时会和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洋面孔”擦肩而过。2017年的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常住外籍人士已超过3000人,在与世界愈渐同频的成都高新区,“老外HERE”找到了最适合生长的土壤。

创立3年以来,“老外HERE”已为超过1000名外国人在成都就业安居提供服务,业务也从较为单一的外教教育行业向软件业、金融业、智能制造等行业延展渗透。“最初的业务订单里,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外教岗位为主,现在还有了资深软件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创意设计师等职务需求,更加多元化、高层次。”不仅如此,在“老外HERE”的企业注册会员里,不仅有成都企业在平台里求人才,也有来自于北上广深的企业前来寻找“千里马”,在任丽娟看来,这些变化与成都高新区的国际化密不可分,“特别是这一两年里,成都高新区与国际合作园区的建设越来越密集,中韩创新创业园、中国-欧洲中心、SBC中国(成都)创业加速器等都让成都高新区的土壤越来越国际化。”

2017年,“老外HERE”进入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与其他近90家各类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一起,为成都高新区的“内培外引”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和“老外HERE”一样,感知到成都高新区国际化发展的,还有提供语言服务的语言家翻译(中国)公司。对话全球,连线全球。在“走出去、引进来”的过程中,打破语言沟通壁垒、实现无国界交流的,是“对话”全球的重要一环。借力于成都高新区的对外开放态势,本土创业企业、入驻成都高新区天府新谷孵化园近10年的语言家翻译(中国)公司,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见证了成都高新区深度融入“世界版图”的奋进之路。

“2007年,我们在成都高新区踏出了‘对话’全球的第一步。”那一年,成都语言家集团(以下简称“语言家”)董事长梁如昕于墨尔本大学完成了MIB硕士学位,回国创业,“最初的翻译业务是从一本黄页电话簿开始的,3人核心团队跑遍全城各大写字楼,发出上万张名片……”如今,语言家已有300多名专职翻译,服务于全球的高端语言服务供应商,全球合作客户已超过2.5万家,跻身全国翻译行业前三之列。

落户成都高新区以来,梁如昕形容语言家的业务发展是从“小米加步枪”到国际会议、国际商务沙龙里的“熟面孔”。“APEC工商领导人论坛、中欧企业家峰会、西博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国际会议、论坛里,都有我们的‘幕后身影’。”梁如昕说,目前,语言家已为2000余场国际型会议、论坛提供口译服务,在工程技术、石油化工、航天航空、水利电力等领域的笔译字数累计超过30亿。

回望创业历程,梁如昕认为,是成都高新区不断优化的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供给能力,以及开放的国际化环境,为语言家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今年,语言家提出了“携手世界、发展中国”的战略布局,将助力更多企业走出去,帮助更多城市缔交全球友好城市,并面向青少年开启了“未来外交官”计划。在梁如昕看来,建区30周年的成都高新区,其国际化进程正在日益加快,“借力这一机遇,将为语言家带来更多的战略合作伙伴。”

从跨国共建园区到打造全球科技园区命运共同体,从不断引进世界500强和行业巨头到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从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成为“蓉漂”到“组团”担任对外开放的“民间使者”,各类要素和资源在成都高新区聚合,呈现出1+1>2的态势。三十而立再出发,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在成都高新区逐步构建展现……

返回列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