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出租 • 产业园区招商 • 企业选址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0781099转1001

当前位置: 中工招商网 > 资讯首页 > 深圳 > 深圳该怎样布局“扩容”?大都市圈引领周边共舞

深圳该怎样布局“扩容”?大都市圈引领周边共舞

发布时间:2018-07-06 来源:南方日报 8095

6月5日,深圳“房改”新政《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推动建立都市圈城际住房合作机制,在临深片区开发建设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

这标志着深圳与周边城市合作,推动大都市圈建设再上新台阶。中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构建更加均衡更有辐射力的大都市圈。落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深圳正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全面实现特区一体化,携手周边共建世界级大都市圈。

构建大都市圈,深圳将怎样布局?在区域协调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背景下,深圳又将如何配置城市资源?


临深片区发展按下“快进键”

在东莞黄江碧桂园以及金地湖山大境,停放了大量粤B牌轿车,早高峰期间人流几乎全部涌向深圳方向。

4年前,杨洋夫妇在深圳华强北开了一家电脑专卖店,生意很不错。不过深圳的高房价,让杨洋夫妇不得不到东莞买房。“像我们这样到东莞安家的人非常多。”杨洋说。

打开某APP,“临深区域”选项非常显眼。“临深”这一概念并非自然地理关系,而是特殊的经济地理关系。“因在深圳难以买到合适的住房而外溢到周边买房,而被称为‘临深’片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说。黄江是临深片区之一,据黄江镇房管所透露,2017年仅黄江临深一带就新增了1000多户,其中80%都是深圳客,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加。2017年11月,滴滴媒体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早高峰期间,从东莞住宅区发出的滴滴订单,很大一部分是进入深圳等周边城市。

“单独一座城市无法封闭式地解读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城市间经济互动明显改变城市经济布局,比如房地产、楼市,校正一个城市的级差地租现象。”宋丁认为,这表明,城市群的价值已经冲出行政藩篱,顽强在经济层面显现了。

除了居住走向“大都市圈”,不少产业也逐渐在“大都市圈”范围内布局。

以平湖街道为例,近年来辖区企业聚飞光电、大宇精雕、气派科技、豪鹏科技、旺鑫精密五大科技巨头纷纷在东莞、惠州拿地,上演“临深布局”。

南山往北仅50公里的东莞松山湖,长期接受深圳辐射带动,主动承接深圳产业转移,引进了华为、中集、大疆、长盈精密等知名深圳企业。

作为地域临近的两个城市,深莞在产业协作、人流联系方面日益加强,大量企业将生产部门北上迁至东莞地区。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立勋表示,近几年,深圳、东莞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深圳的产业、资本向东莞扩散非常明显。

深圳地域面积不大,但人口和创业密度全国第一。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深圳产业空间的愈发稀缺。深圳市国土规划发展研究中心部长李江曾介绍,从1986年开始到2017年,深圳城市建设用地已达到900多平方公里,接近深圳可建设用地总指标。

深圳市政协发布的实体经济调研报告指出,前几年外迁的企业大多是低端落后的制造型企业,而如今,深圳外迁的制造业中存在不少先进制造业,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受其他地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深圳相当一批企业已先行一步,在周边进行产业转移。

深圳的二产占比远高于北上广,三产比重仅比全国同期水平高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深圳服务业的潜力尚未很好地匹配其发展水平。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曾表示,对比纽约、巴黎、伦敦的情况,把制造业留在大城市仍然是一种工业化思维,“制造业这一部分肯定会从大城市转移出去,但与大城市相隔不远。大城市的功能不是制造,而是创造,深圳的增长真正依靠的是大量创新产业”。


超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初显

去年10月,深圳召开《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编制试点工作新闻发布会,提出深圳不仅是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功典范,更是代表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国际化大都市,应在50公里范围内配置深圳作为都市圈核心城市所应有的资源。

坚定不移构建更加均衡更有辐射力的大都市圈,是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的“九大战略任务”之一。落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深圳正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全面实现特区一体化,携手周边共建世界级大都市圈。

专家表示,作为全国超大城市和四大一线城市之一,深圳需进一步明晰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定位,将发展资源放到更大的区域中协调,在50—80公里大都市圈范围内布局城市功能,起到“缓解深圳空间资源的紧缺,合理引导城市功能外溢的有序布局”的作用。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进,4月召开的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第十一次联席会议上透露的信息引发社会关注:将参照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关做法,推动在东莞、惠州邻近深圳地区划出一定区域,规划建设跨行政边界的功能协调、产业互补、成果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税收存量归当地所有,增量部分由三地政府在协商基础上按比例分成,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在合作试验区的实践中,深圳已同河源、汕尾共建产业园区。作为深圳最大的飞地,深汕特别合作区已经初步构建出“深圳总部+深汕基地、研发+生产”的发展模式。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已引进华为、腾讯、华润等大数据产业项目,将努力打造飞地经济新样板。

去年发布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提出,按照“10+1”(即深圳10个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将合作区打造成为深圳主导的经济功能区,推动形成深圳全面主导,汕尾积极配合的合作格局。此外,河源高新区也是深圳对口帮扶的产业科技新城,落户企业70%来自深圳。

除深莞惠以外,深圳也把目光瞄准了珠江西岸。宝安区因其区位优势,在与珠江西岸的对接中先行一步,去年与江门互动频频,有意把总面积8.5平方公里的江门大泽产业园作为飞地发展装备制造业。

另外,在跨区域产业合作方面,深圳市还提出,建成若干跨区域共建的低碳发展合作试验区和产业园区;积极参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建设,出台深圳实施方案等。

从经济先行到全方位并进

作为广东省城际铁路中最重要的一条,穗莞深城际铁路深圳段架梁通道日前全线贯通,全线有望在2019年6月通车。穗莞深城际及其延长线和支线连接广州东站、琶洲、白云机场、宝安机场、前海等重要区域,将成为沟通广州、东莞、深圳的快速交通通道。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大都市圈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其中交通首当其冲。在这方面,深圳已有8条地铁在深莞惠轨道交通规划中将明确对接莞惠。此外,深圳已启动远景轨道交通规划修编工作,提出了32条轨道网络新方案,可实现城市核心区至临深组团中心快速通达的目标,将修建“七放射一半环”8条市域快线,7条放射状市域快线将全部延伸到莞惠。值得关注的是,在深莞惠“3+2”联席会议上,近期共同推进的重点合作事项有46项,其中交通运输领域就占了24项。

除莞惠外,深圳还与中山、汕尾等地区谋划进一步加强互联互通。2016年开工的深中通道强化了深圳对珠江西岸的带动作用,中山方面还提出深中修建直连地铁的建议。深汕高铁、新深汕高速等规划建设也被写入了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还建议,将广州珠江新城到南沙的快速地铁延伸到深圳机场,增强两座核心城市的服务能级。

互联互通只是都市圈产业、社会、空间深度合作的开始,基础设施包括轨道交通只是城市间合作的一个领域,还有住房、教育、社保、医疗等更广泛的公共服务合作。

住房方面,6月5日深圳发布的《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推动建立都市圈城际住房合作机制,结合轨道交通和产业布局,在临深片区开发建设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

另一困扰“双城族”的问题则是教育,受访者普遍表示,孩子是否能受到良好教育是决定他们去留的重要影响因素。

以临深区域黄江为例,其已意识到教育因素对引才的巨大作用。2016年投资6.6亿元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东莞学校落子黄江,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去年,包含幼儿园和小学部的第一校区率先建成招生。按照计划,第二校区建设将于今年9月竣工,届时初中部和高中部也将面向社会招生。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表示,大都市圈的建设,从过去只关注经济元素的融合向社会元素融合的转变,一体化表现在社会功能的一体化,最重要的是人的融合。

■对话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

在50公里范围配置城市资源符合深圳发展趋势

从中心城市到超大城市,深圳需要践行区域化的发展方向,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配置城市资源,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真正实现与周边互利共赢。这条路怎么走?记者为此采访了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

南方日报:深圳大都市圈战略,对外界来说好像有一种深圳要“扩容”的感觉,提出在50公里范围内配置城市配套资源。您对此怎么看?您认为大都市圈战略对深圳的发展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胡刚:深圳总体来说土地面积比较紧张,行政范围比较小,在50公里范围布局城市资源比较符合深圳经济发展趋势。例如北京从天安门到通州是30公里,从广州市中心去到南沙和白云机场大约是50公里。现在深圳发展很快,在50公里范围内布局比较合理,深圳按照这个范围去做规划能够满足发展。

国外有都市圈、都市区的叫法,比如大纽约都市区包括美国两个州,有几十个行政单元。东京都市区也包括周边几个县,国外的都市圈都存在跨越行政区的现象。中国也慢慢开始这样演变。以深圳为例,若往莞惠发展,行政区划不变,按照都市区对重大基础设施、环保等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形成深莞惠都市区。

南方日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深圳打造大都市圈,应如何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胡刚:通过交通、政策的改变,大湾区未来将会更加融合,更加一体化。深圳是在一张白纸上规划建设起来的,打破原来单一中心的城市结构,形成了多组团发展的格局,并且不同组团在开发上也有时序先后,布局相对合理。和单一中心城市相比,多中心组团式结构让外围地区也有自己的中心,实现组团不断生长,更加容易进一步向外拓展,同时在一个片区可以形成更大范围的组团。通过轨道交通连接能够把深莞惠和香港重要节点的组团进行一个大组合,让其融合程度更加紧密,这是以后的方向。大湾区应按照组团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实现统一规划,组团内职能平衡。

南方日报:您认为打造大都市圈,最大的困难和瓶颈在什么地方?涉及到体制机制的诸多问题,又应如何解决?

胡刚:行政区划会产生一些阻碍。比如有些地方处于城市交界外围,发展潜力很大,但却成为空白地带。我之前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要形成组合城市,在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利益共建共享,空白地带存量归各自,增量共建共享。比如新建一所学校,扩建部分各自投入各自分摊,根据投入不同实现学位共享。不同地区合作也有差异性,优势各不相同。比如广州和佛山在交界地区办学,广州师资力量比较强,佛山可以进行硬件建设,关键是在组合城市的前提下,如何对合作利益、税收、GDP进行分配。此外,还需要进行统一规划,比如大纽约都市区有协调委员会,负责港口、高速公路、环保等设施的规划建设。

返回列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