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出租 • 产业园区招商 • 企业选址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0781099转1001

当前位置: 中工招商网 > 资讯首页 > 产业转移 > 香港回归20周年,从香港产业转移看粤港澳经济新格局

香港回归20周年,从香港产业转移看粤港澳经济新格局

发布时间:2017-05-23 来源:中工 1568

     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自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随着两地经贸往来的密切和相互的依托,促进了两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香港大规模投资内地,并进行产业转移。迄今为止,香港绝大多数的制造业都转移到了中国内地,使中国内地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从80年代处“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方式,到“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香港逐渐成为中国内地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投资来源地,最大的海外投资桥头堡。中国内地为香港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要素,也提供了市场,使得两地产业优势互补。随着中国加入WTO,CEPA的签署,两地也迎来更多机遇,并朝着“共同市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向整合,在政治导向下平等互利,互惠共赢。

 

     香港产业转移对中国内地产业成长的正面影响


     9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知识因素的贡献越来越显著。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技术的不断革新,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既加速了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知识化,产业边界的模糊化,也使世界产业转移呈现出高度化趋势。



     香港回归,向内地产业转移以来,两地中小企业既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产业,导致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也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和质量。科学技术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大大缩短。近一些年来,香港的中小企业有把它们的研究与开发部门留在本地,而把其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内地的趋势即“前店后厂”模式可以使它们更好地利用内地相比起来廉价的人力资本,土地等,甚至可以吸收它们的海外竞争对手在科研与开发上的外溢成果,两地均可从中获得外溢的知识。



     80年代香港向中国内地产业转移以一般初级加工产品为主,而近几年来,产业转移重点开始移向金融,咨询等服务业,特别是两地CEPA的签订,香港优先其它国家和地区加快对中国内地金融、商业、电信、信息等服务产业的对外投资。许多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投资于中国内地,就是实行以技术换市场为战略导向的产业转移高新技术,不仅可使投资国的高新技术因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而获得强大的驱动力,同时,中国内地也通过吸收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来加强中国内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知识化。使得中国内地开放较早的东部地区加入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以此带动中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换。改革开放多年来,中国东部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香港向中国内地进行产业转移所推动的,从而将中国的产业结构纳入世界产业体系。

 

     深港产业协作对香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深圳在香港利用“中国因素”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先作用。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始于内地改革开放之初,将近20年的合作历程,对香港八十年代以来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形成了推动香港发展的“中国因素”。


     1997年香港回归后,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香港经济面临严竣挑战,开始逐渐加快了经济转型步伐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大的突破:一是以积极发展创新科技产业为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一些传统服务业逐步衰退或逐步向外转移,专业服务业、高科技服务业以及社区服务业等迅速发展。



     同时,针对亚洲金融风暴所反映的香港经济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香港也需要与内地进行更高层次和更加广泛的合作,积极开拓未来发展的新成长空间。回归后的香港更加主动地利用“中国因素”来促进自身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特殊的区位优势使得深圳具有优先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论是在尽快为香港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拓展香港发展的有效市场,还是在保持和扩大香港国际经济中心的各项功能,特别是通过与内地合作以迎接回归后的各种挑战等方面,深圳均可以发挥十分独特的作用。


     第一,深圳是中国大陆与香港连体的唯一城市,这种地理上的不可分性身就意味着深圳具有成为香港扩充产发展空间的天然合理性。由于深圳所具备的交通、能源、通讯、港口码头及其他城区基础设施,可直接为香港扩展其现已饱和的各种功能服务,因而从比较成本来看,它比香港重新建设这些基础设施要便宜和有利得多。


     第二,深圳与香港一样也具有成为国际港口城市的一切必备条件,而且是香港与内地连接的唯一的陆路经贸转运和货物集疏通道,因而深圳与香港由于地缘位势所形成的经济上的高度天然互补性是其他任何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第三,深圳具有为香港出让区域市场的硬件设施等有利条件。要解决香港经济发展空间问题,从更根本的含义来说,就是“九七”后要为香港发展让出更多更大的国内市场空间,并严格地限制在某一个区域内,而且要实行特殊的管理办法。这个特殊的使命在整个大陆地区只有深圳能够承担:因为只有深圳是唯一与香港毗邻且与大陆其他地区全面设置隔离线的地区。


     因此,香港回归以来,深港产业协作取得了显著的合作绩效。由于香港经济的发展及其不断辐射,也推动了深圳经济持续的发展和壮大,香港经济的复苏及转型为深圳经济带来了新的商机。

 

     粤港澳产业合作布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成最大厚礼


     97年后,粤港澳加强产业合作,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大增强了它们的综合经济实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南中国海粤、港、澳、台、闽、琼、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在亚太经济合作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香港回归,伴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使得粤港澳产业合作有如下特点:


     1、从过去的民间和企业间主导合作转到以政府为主导的合作。香港过去在港英政府统治下,粤港澳产业合作主要由民间和企业之间进行,不可能在双方政府及其所属有经济管理部门之间进行有计划的合作。香港回归祖国后,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在“一国两制”原则下,产业合作将以政府为主导,结合民间和企业进行有计划的合作、协调和发展。



     2、从局部性的分散合作转为全面性的整体合作。过去产业合作主要在加工业合作,以后逐步扩大到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但总的是分散性和局部性的合作;香港回归后,两地产业合作,将在政府主导下,对一、二、三次产业的合作,扩大规模和范围,向全面性、整体性合作发展。


     3、产业界、科技界、政府经济部门的人员为产业合作的交流和协商将更频繁,在沟通信息和进行生产要素重组,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方面提供决策。


     4、随着内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粤港澳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加快,互相间的产权转让、兼并及资金、技术、劳务的交流会进一步发展。


     5、面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猖獗,粤港澳产业合作将组建现代跨国集团企业,在跨国经营和开拓国际市场上取得突破。


     粤港澳产业合作,促进了港澳深(圳)珠(海)在内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并将大大增强经济区综合经济实力,在亚太经济发展中崭露头角。今年,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无疑成为最大的一份厚礼,激活了八大产业群。随着港珠澳大桥等交通基础设施建成,珠江口西岸城市群与港澳地区的融合将进一步深入,这意味着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迎来全新了发展阶段。从时间节点看,此次再提粤港澳大湾区的时间点与设立雄安新区的时间节点较为接近,考虑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1.4 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总额超过1.8 万亿美元,粤港澳大湾区或会形成“北有雄安、南有大湾”的经济格局。

返回列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