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出租 • 产业园区招商 • 企业选址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0781099转1001

当前位置: 中工招商网 > 资讯首页 > 产业转移 > 安徽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创新经济

安徽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创新经济

发布时间:2017-01-18 来源:中工招商网 895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作为国家批复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安徽交出了一份创新改革的喜人答卷。2016年前11个月,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6.9%。一批独有独创的前沿科技布局成果初显,新兴产业集群与创新经济体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格局初步形成,已经成为支撑安徽经济转型发展的有力新动能。

创新发展成气候经济增长有引领

尽管面临外部经济下行的压力,但安徽“创新经济”活力不减,通过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和加快产学研成果转化、培育“创客”空间,初步形成顶天立地的新兴产业集群与铺天盖地的创新经济体相结合的创新发展格局。

在安徽蚌埠的方兴光电新材料科技公司,一款只有普通白纸五分之一厚的超薄、透明“玻璃”近期成功研发,这款以硅基为原料的电容式触摸屏柔性导电薄膜,打破了国外垄断,有效解决了生产曲面电视、电脑和一些可穿戴设备的上游材料问题。在蚌埠,以方兴光电为龙头的千亿级硅基新材料产业正在加速集聚,为这个传统的皖北老工业城市注入发展新动能。2016年1月-11月,以硅基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拉动该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660亿元,实现利润超过65亿元,连续5个月位列安徽全省第一方阵。

蚌埠只是安徽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安徽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集聚发展为路径,在全省确立了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初步形成了合芜蚌新型显示、合芜马机器人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不久前于安徽芜湖举办的中国机器人产业推进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说:“芜湖机器人产业基地不但有集成商,还有机器人关键器件的企业,这样的全产业链基地集聚效应很少见到。”

在省会合肥,2016年增长新动能加快蓄积。走进依托科大讯飞建立的中国声谷粒子创客空间,一派创新创业的火热氛围。在此从事智能交互产品研发的创客冯海洪说,2016年8月,他们研发的首款语音鼠标发布仅两个多月,销售就超过五千只,公司市场估值随即翻了十倍。 “这些看起来体量不大的创客,就像是创新驱动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负责粒子创客空间运营的安徽省信息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负责人祁东风说。

事实也印证这一点,2016年合肥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增速全部超过两位数增长。2016年前10月,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一千亿元,占全市工业一半以上。

从产品创新角度,2016年安徽新产品开发也创历史最好水平。来自安徽省经信委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安徽全年认定新产品突破600个,其中:国内领先水平268项,国内先进水平335项。预计可新增经济效益199亿元,利税25亿元。

安徽省创新创业热潮持续升温,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2016年前三季度全省新登记企业13.73万户,增长33.1%。

立足独有独创勇破体制沉疴

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安徽省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立足于本省中科大等科教资源优势,坚持走自主创新崛起之路,2004年,合肥成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试点市;2008年,安徽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2013年,安徽获批全国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2015年,安徽被列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从传统家电产业到平板显示到如今的大健康产业,安徽始终坚持创新引领、提早布局。如今量子通信、超导质子重离子治疗、生物医药等一批世界先进的技术在安徽‘开花结果’。”安徽省发改委改革创新处处长朱的娥说。

京东方合肥基地就是早布局的证明。2008年,当了解到京东方集团公司有技术缺资金时,合肥市抢抓产业升级转型的重大机遇,作出投资引进的决策,建成了国内唯一新型平板显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为打破了过去政、产、学、研、用“各拉各的车”局面,一批产学研高端协同创新平台在安徽相继崛起,以由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四方共建的中科大先研院为例,虽然是事业单位,但无级别、无预算、无编制,完全按照企业去发展运行,所有研发创新单元一律契约化进入,协议约定技术开发成果。“成果产出后,按协议约定评估成果价值,符合条件的,迅速作价入股转变成资本运行。同时,将工程硕士培养与创新单元技术应用开发需求直接对接。”先研院副院长陈林介绍说。

截至2016年年底,在省院市校四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科大先研院已建设联合实验室50家,累计汇聚各类创新人才477人,其中省百人计划等高端创新人才37名;累计孵化企业173家,注册资本金9.69亿元,其中国家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1家,实现销售收入3.52亿元,利税2279.99万元。已申请和获批专利102项,拉动产业投资近3亿元,开发的新产品近220项,带动企业研发投入9207.237万元,先研院已成为安徽省及合肥市积极探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实践基地。

为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安徽省还出台了创新驱动“1+6+2”配套政策,使科研管理向服务创新转变,财政资金更多采取后补助和奖励方式;并通过降低政策门槛,引导企业购置研发设备,境外兼并、设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014年-2015年,配套政策共兑现安徽省补助11.5亿元,引导市县先行补助14亿元,拉动企业研发投入80多亿元,为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位列全国第九位、中部第一位奠定了基础。

作为全国首批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域,安徽合肥高新区一直在“政府—企业—科技服务机构”衔接的关键点上寻求突破。

“好的金融环境,就是让有需要的企业能够快速拿到资金。”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桂新生说,高新区围绕企业成长的全周期,通过政府增信,设计了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各类财政金融产品,如“创新贷”、“政保贷”、“税融通”等,精准激发双创活力,三年来惠及200余家企业,发放科技贷款6亿元。

科技人才是原始创新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安徽省不断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为科技成果转化“松绑”,如修订了《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将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由50%提高到70%,对领导干部享受成果转化收益做出了明确规定。如今,清华、北大、中国农科院等纷纷在安徽布局研究院,全省国家级研发平台达到161个。

创新试验提速推进期盼更多政策支持

“创新是安徽最宝贵的遗传基因。”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认为,在新一轮创新发展中,安徽要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统筹推进科技、产业、企业、产品和市场的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

2016年6月,在国家批复安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后,安徽的创新试验再提速。安徽省将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作为全面创新改革的两大任务,在合肥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四大领域,先行建设量子信息重大创新基地,打造核聚变主机等世界一流的大科学工程和设施集群,建设北航合肥科学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已经设立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量子信息研究实验和产业化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安徽省还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率先在全国开展编制周转池试点,选择安徽大学等6所省属高校构建需求引领、基数不变、存量整合、动态供给的编制管理新模式,破解高校“空编不用”和“无编可用”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促进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此外,还进一步放宽了对高校离岗创业的政策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人员创新创业。

“全创改工作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工程,牵涉面广,改革任务重,整体推进难度大。”安徽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安徽目前选择了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11家代表性强、积极性高、条件成熟的单位,力图在科技成果转化、研发平台建设、科技金融支持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通过点上突破带动面上进展。

不过,采访中,一些试点机构和相关人士表示,由于创新改革涉及部门众多,一些机制创新急需上下联动,协同推进。比如在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上,目前国家已经明确要体现科研人员的智力劳动价值,安徽省也出台政策增加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但实际执行中,一些中央驻皖科研院所和企业仍然受制于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限制,难以落实这些“政策红利”,不仅难以释放科研人员的活力,也让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遭遇推进难。

基层呼吁,针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步入“深水区”,涉及部门条块分割、利益面广的现实,可在国家更高层面设立统筹协调机构,破解改革试验中遇到的矛盾问题,同时赋予试验地方更大的政策自主空间,从而推进创新改革试验改出成效、试出新路。

返回列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