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出租 • 产业园区招商 • 企业选址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0781099转1001

当前位置: 中工招商网 > 资讯首页 > 中山资讯 > 中山多个开放式小区曾是“街区制”小区雏形

中山多个开放式小区曾是“街区制”小区雏形

发布时间:2016-02-24 来源:中山商报 577
  什么是“街区制”小区?
  记者搜索了一些概念,综合起来,“街区制”实际上是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优点是,能够使得城市生活更便捷、交通循环更通畅。缺点是,从现在看,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增加,使得居住区楼下的车流增加、车速更快,增加了老人和小孩的交通安全隐患,增大了居住区的近噪音干扰,会降低居住的舒适度和生活品质。
  开放式小区的“黄金十年”
  现在的竹苑新村、柏苑新村、东明花园等老旧的小区,随着车流量的增加,会显得拥堵不堪,但如果放在当年的背景下,它们是生活配套极为便利、交通四通八达、没有围墙、具有街心公园、绿地的花园式小区。这些小区,都是中山早年“解困房”建设的范本。中山早年以“超前”的理念建设实用的解困房,实际上也有点接近现在的街区制。
  中山原副市长吕伟雄在《我生命中的夏天——中山改革腾飞亲历者口述回忆》一书中,述说了1987年中山市政府决定大规模解决市民住房困难后,中山解困房的建设历程。
  1989年1月,柏苑新村、江畔新村建成,共126栋,2375套住房。小区配套有幼儿园、小学、粮店、书店、医疗站、派出所、居会、邮电所、文化活动中心、游泳池、羽毛球场、停车场、商店、垃圾屋等公共设施,并建有5000平方米的肉菜市场。
  1991年,松苑新村建成,共161栋,1416套住房。松苑新村与柏苑新村一样,小区内公共设施配备齐全。它比柏苑新村更进步的是落成时即配备了燃气管道,而且住宅有后阳台。从外面看是统一封闭的后阳台,从里面看,后阳台是厨房的一部分。
  接着又动手兴建竹苑新村,共有住户2495户。竹苑新村绿地更多,配套更为齐全,小学、幼儿园、临街商铺、街心公园等也一应俱全。1994年,竹苑新村被评为全国优秀住宅小区,1996年获评全国优秀示范住宅小区。
  1993年,中山市被建设部授予“全国住房解困先进单位”称号。1994年至1995年,中山又规划建设了东明花园,空间及环境设计考究,全部建筑首次采用底层架空,提供了较多的活动空间,形成室内外融通的环境空间;配套设施更加齐全,棋类室、书亭、托婴室、健身室、乒乓球室等社区活动与健康体育活动设施一应俱全,商业设施则全部布置在小区外围,减少了对居住区的干扰;环境更加优雅,绿化手法有别于其他小区,规划建设有文化休息绿地、儿童游戏绿地、运动绿地和一般的宅间绿地;充分考虑了机动车停放场地问题,底层的架空为机动车停放提供了充足的室内场地。市民入住后,感觉更加方便、舒适。
  1990年到2000年,可谓是中山开放式小区建设的“黄金十年”。
  开放式小区竖起围墙变封闭
  从1989年起,到1995年,中山的这些开放式小区逐渐建成。而规划设计的理念也从当初的“基本功能”到“人性化”。到了后期的东明、竹苑等小区,在设计时已重点考虑了交通、购物、绿化等。居民楼下就有小士多、理发铺、邮政点,小区内有街心花园、巴士站、小学、幼儿园、市场、公厕等。
  但当初这些开放式设计,也带来了一些问题。2012年7月31日,本报《求变——旧小区追赶城市新脚步》的重磅采访,就有居民们的各种“苦”和“囧”吐槽:公共卫生差、小区绿化少、外墙危没钱修、治安问题严重,等等。
  这些因后期管理与维护的不足,让当初规划设计所希望呈现的温馨大打折扣。在中山开放式街区的“黄金十年”里,涌现的这些已具有街区制雏形的小区,大都无奈地不得不走上封闭或半封闭道路。5—10年前,掀起了建围栏的热潮,转为封闭或半封闭管理。本报曾在2008年报道过竹苑小区,该小区物管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开放式小区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从2005年8月,中房物业开始小区封闭工程,该工程一直持续到2007年5月。而且“封闭后,小区治安有了明显好转”。位于石岐区的洪家基小区,自上世纪90年代建成以来一直是开放式的,2010年也开始建起了围栏,实行半封闭管理,同样也是因为治安问题。就在2005—2010年间,实行封闭或半封闭管理的小区有竹苑新村、骏景花园、花园新村、华柏新村等近20个。
  除了仍旧开放的个别旧小区,我市近年的楼盘已绝大部分建成封闭式小区,只有沙溪镇的汉基花园例外。别的小区楼盘无论开放或是封闭,都是站在一个平面上来进行管理。汉基花园则创造性地把小区立体地分成了两个层面,下面开放,上面封闭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街区制”小区。

返回列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