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出租 • 产业园区招商 • 企业选址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0781099转1001

当前位置: 中工招商网 > 资讯首页 > 产经动态 > 国产机器人被外商“卡脖子” 缺乏走出去的底气

国产机器人被外商“卡脖子” 缺乏走出去的底气

发布时间:2015-03-10 来源:中工招商网 971

  “每年来找我兜售机器人的国外厂商多如牛毛,但是就没有一家国内的企业来找我……”3月6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柳崇禧用这样一句开场白,引出了当天分组讨论的“最热”话题。

  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制造成为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特别关注的话题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国工业市场新增6.78万台各类机器人,同比增长近40%。业内专家预测,2015年全球机器人产业将迎来爆发期,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

  尽管当前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行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杂乱无序甚至泡沫化的隐忧。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我国如何保持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摘取这颗制造业的“明珠”?

  “没有一家国内企业来找我谈生意”

  “我们的生产线每年要用1000多台工业机器人,但可惜的是,招标过来的都是ABB、安川等国外的品牌,就是见不到一家国内的机器人制造企业来找我谈生意。”科技界别分组讨论会刚开到一半,政协委员们谈起了最近很火热的机器人话题。

  “2025年要实现中国的‘工业4.0’,制造业必须转型,实现智能化、绿色化。这里我想提一个话题——现在全国各地都在上马机器人产业园,可我们的工业机器人‘国家队’在哪?”说到这,柳崇禧委员明显加重了语气。“我们的制造、纺织、食品加工业加在一起需要上亿台机器人,但市场被国外公司垄断。我们这么大的制造业国家,真正要发展,一定要在机器人上取得突破。”

  对国产机器人有着同样期待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安徽中鼎橡塑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夏玉洁。2008年,她的企业有1000多名员工,如今员工只增加了100名,可企业的产值却从6000万元增至6亿元。“产能是怎么增出来的?全靠机器人。”她表示,身边企业圈的朋友都在关注机器人,包括很多小微企业老板。“如果国内能制造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机器人,机器人价格会大大降低不说,维修服务也更有保障,不用担心被外商‘卡脖子’。”

  国产机器人“多、乱、杂、弱”

  采访中,不少委员迫切表示,目前,我国工业体系中,很多企业还处于半自动化的状态。实现自动化,成为我国向“工业4.0”迈进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智能机器人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

  一份来自中国电子学会的调研显示,目前我国机器人技术较世界先进水平总体相差较大。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星光集团董事局主席林光如提出,我国机器人产业存在“多、乱、杂、弱”四大乱象。据林光如调查,2008年~2013年,中国机器人销售量增长率达36%,2013年销售量攀升至近3.7万台,同比增长60%,约占全球销售量的五分之一。

  但速度也带来了杂乱无序、泡沫化的隐忧。林光如说,首先是“多”。截至2014年一季度,就有36个城市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当地重点发展产业。二是“乱”。机器人项目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需求并不是爆发式的,短期内急速同质扩张,只会带来产能过剩。三是“杂”。由于国产机器人产业品牌众多,在越来越萎缩的价格区间只能通过压价来抢夺市场。四是“弱”。缺少技术创新,没有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企业,关键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落后世界先进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瓶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速器、伺服电机与驱动器等核心零部件,由于受材料耐磨性和强度、设计、加工和装配工艺等的限制,产品在可靠性上无法与国外竞争。二是在灵巧操作、感知与智能核心单元中,传感器、仿人脑芯片、实用化智能软件与国外技术差距显著。三是设计理念落后,与行业紧密配合的仿真环境试验数据积累不够,缺乏共性技术数据平台,应用工艺与集成设计、作业与操作工具、系统集成设计软件有待提高。

  应坚持政府主导和产业投资双轮驱动

  徐晓兰委员指出,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重点跨越、整体带动的发展机遇期,应以发展工业机器人为突破口,同时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发展服务机器人,以支持重大工程的方式发展特种机器人。

  徐晓兰委员认为,国家首先应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制定我国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划,定期发布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设立机器人重大专项,以充分发挥市场优势为依托,以提高系统集成设计能力为导向,以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为突破口,确定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重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我们要创新驱动,不能用市场换机器人。不然核心技术仍然是别人的,自己永远在组装环节的最低端。搞机器人要有‘国家队’,以后可以开放给小企业共享。”徐晓兰委员说。

  “我判断未来几年,在我国的制造业中,智能机器人的需求量会猛增,如果不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我们的‘工业4.0’计划将难以实现。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意识到智能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性,尽快整合行业资源,系统性开发智能机器人。”柳崇禧委员表示。

返回列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