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经新闻 > 正文
“大文化”学科群统领 走“亲产业”之路
中工招商网 2013-11-16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中工招商网  浏览:

      对一所高校而言,在文博会上举办一次论坛、发布一个研究报告,或开设一个展区展示自己的文创作品和项目,并非难事,难的是同时开展这些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在今年10月举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上,厦门理工学院做到了这些,此举背后,有怎样的探索、实践和经验?

    “大文化”学科群:理工学院里的文化之花

     厦门理工学院是我国大陆第一个提出建设“亲产业大学”的高校,秉持“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于2006年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大文化”学科的建设。

     经过几年的发展,该校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文化产业类学科群及支撑性学科群。为了让“大文化”学科群形成发展合力,该校在2012年又设置了文化发展研究院,相继引进以柏定国、罗昌智、伍时雄、刘芝凤、魏成元、刘冠彬、刘松先等为代表的专家团队,搭建学科协同创新平台。该学科群的快速崛起甚至影响到了学校的发展战略,在这个理工类大学形成了“强工程,大文化”并重的景象,不仅“造汽车”,也能“做文化”。

     10月25日,“大文化”学科群在第六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上发布了《2013:中国文化品牌评估报告》和《2013:闽台文化发展报告》。“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文化生产力被激活,文化已超越狭义意识形态的领地归属,与资本、生存方式、商业模式融合互动。”两大报告的主编、厦门理工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柏定国认为,包括文化品牌在内的文化产权价值评估是文化产业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和领域,也是化解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产权交易难等问题的关键技术和手段。

      在谈到为何要在《2013:闽台文化发展报告》中强调“台湾经验”时,柏定国说,我国大陆文化产业是“从理论中来”,而台湾文化产业起步于1995年的“社区总体营造”理念与实践,是为了缓和工业化造成的环境问题、资源枯竭问题、原住民文化永续发展问题,在各阶层的利益冲突中谋求平衡,通过建构“社区文化,形象风貌,乡土特产,文化品牌”,以创新文化产业资源与行销机会,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

    “也就是说,台湾的文化产业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够很好地体现‘文化即生活’的创意生活产业。”柏定国表示,希望通过对“台湾经验”的研究和借鉴,推动大陆文化产业与其他实体产业融合发展,即“以文化创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使文化产业成为一个具有新兴产业特征和实体经济类别的新业态。

     文化产业“要食人间烟火”

     北京有798,厦门也能发展798模式?“很多文创人在做园区的时候只知道一个798模式,但对自身的市场辐射能力和资源评估并未做针对性的分析。”在柏定国看来,厦门文创园的纷纷转型与产业链断裂相关,他以油画为例——厦门灿坤油画村是参考深圳、青岛模式建起来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西方国家油画需求量萎缩导致国内油画加工订单减少,油画村投资者见此马上撤资,文创园也就跟着萎缩。“这说明我们的业态过于单一,既没有上下游,也没有相关配套,缺乏业态环境,只是单一环节,其他环节都掌握在别人手里,这样的市场状态让园区很难生存。”柏定国说。

      对于厦门文化产业的出路,柏定国认为,文化是生活,要食人间烟火,文化产业需要贯彻一种理念,即把人们的文化需求整合到日常生活中去。他举了两个例子对此进行说明——厦门同安区有一个古龙酱文化园,用文化创意使古龙品牌得以升级,区分开了古龙酱油和其他酱油;台湾有些大米做成小包装,在包装上写一些故事,让小孩买这个米给父母做饭。

    “这已经不是卖米了,是在卖文化。与此相比,我们今天的文化产业还是一种文化资源加工业,处在文化加工阶段,并未达到创新层面,比如对木雕石雕作品,消费者最在乎的仍是什么样的木材和石料,而不是关注雕刻技艺或创作者。”柏定国说,  “其实,任何一个业态做到极致都可以做成文化产业。立足这样的思路来规划文创园区、来发展文化产业项目,就不会出现门可罗雀的问题。”

      古村维新计划:“大文化”与“强工程”携手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富有中国农耕文明色彩的传统村落何去何从的问题引起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存在多种可能性的社会发展问题,我们也可以参与进来,既可以开展课题研究,也可以发起试点,为传统村落探索一种发展新模式。”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院长罗昌智认为,近10年来,在工业化、城市化目标导控下,不论是拆村建区的城市化,还是城市内部村庄的社区化管理,以及在许多县区拆村进城的“农民被城市化”,乡村的消失每天都在发生,乡村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正被置换。

     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厦门理工学院“大文化”学科群的学者们在认识上达成一致,提出了古村维新计划。所谓“古村维新”,不是狭隘地将古村博物馆化,更不是对其外观予以翻新,而是将村落文化活态化的一种文化产业投资项目或行为。在这里,村落是一个偏重时间性的文化概念,其基本价值理念是独立的、自成一体的,也是发展的。古村维新的基本诉求是基于村落文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把村落建设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从而使其各种文化因素能够自洽自适地生长。

     英、美国家在几十年前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在英格兰,由于农民已不是乡村的人口主体,因此一些小城镇和村落的规划都特别注意到了小城镇和村落周围的环境和资源,对那些农田、河流、湖泊、小溪、沼泽、山坡、林木等进行保护。直到现在,英格兰还在推行一个名为“集镇”(MarketTown)的政策,它鼓励发展集镇,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当选择一个村落把它规划为一个集镇时,它是不是一个‘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村落是否具有支持乡村腹地的潜力。对于建设者而言,核心考虑是村落与常住人口的关系,它能否成为地方服务中心,能否成为周围村落的公共交通枢纽,能否推进就业增长,以及是否有水源、便捷的公路等,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村落建筑多数为单层的事实所造就的邻里关系,住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柏定国认为,古村维新计划既是文化时空再造的一种行为,也是文化营销理念下的一种涉农区域发展模式,建立在清晰的经营模式和可期红利基础之上,需要通过村落文化投资项目才能落地。
      很显然,这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保护项目,它不仅要强调村落经营的企业性策略,更要强调村落文化投资与建设对促进公共价值创造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古村维新特别倚重村落文化发展环境的资源支持,这要求涉农区域各级党委、政府和市场主体不仅要关注和重视村落文化投资目标的实现,而且要更加重视由此行动所引发的区域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的价值转型,以及大量外来文化人才进入之后对原有居民文化习俗的影响和改变。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古村维新计划自觉地与景区化模式划清了界限。”罗昌智说。在一次关于“乡村可建”项目创新的研讨会上,除了“大文化”学科群相关院系的带头人在座之外,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器工程、光电工程、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的学科带头人亦在其列。

    “强工程”学科群的自然参与使柏定国更有信心,“我们在‘亲产业’的旗帜下,实践着文化产业与新材料、建筑设计、环境工程、软件工程等领域的协同创新,希望古村维新计划能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3.0时代的一大契机。” 

分享到: 更多
微微移动应用智能云平台
产业园区策划方案
中工招商网官方微信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客服中心|求租求购|业主委托|开放平台|园区全程服务|广告报价|留言反馈|联系我们
客户服务热线:400-8180-628   客服邮箱:kefu@zhaoshang800.com
Copyright © 2012 www.zhaoshang800.com 中工招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09343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