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出租 • 产业园区招商 • 企业选址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0781099转1001

当前位置: 中工招商网 > 资讯首页 > 产经动态 > 天津逸仙科技园:转型浪潮下的“袖珍”园区

天津逸仙科技园:转型浪潮下的“袖珍”园区

发布时间:2014-12-05 来源:新华网 959

  1993年,天津逸仙科学工业园开始动工建设,由美国逸仙工业园有限公司与台湾著名实业家、新竹工业园创建者何宜慈博士发起创建。

 

  今年,园区成立已过20年。若如古言,二十岁行冠礼,但体犹未壮,故称之为“弱冠”。正如在当今园区纷纷转型之际,“科技型园区”与“智慧园区”对该园区而言又能否成为现实。带着疑问记者进行了调查。

 

  “散团式”发展的利与弊

 

  从天津站乘坐京津城际列车,不到15分钟记者就来到了武清站。而从列车值班服务人员口中得知:每天一早一晚的上下班高峰期,车站的人流量会很大。这其中不乏有许多乘客都是在火车站周边的园区内工作的职员。

 

  走出车站,记者询问了一位出租司机张师傅附近是否设立公交站点,他向记者说到:“离这最近的公交站步行得20分钟,线路主要就是611路,但这也是为数不多能通往市里的公交车,等的时间会比较长。要不然也就不会有这么多‘黑出租’在站门口拉客了。”

 

  在某科技电子制造公司担任班组长的刘先生向记者证实了上述情况——“园子里的交通工具的确不太方便。白天上班时大家还会在一起说说话,可一到晚上这里就略显荒凉。园子周边要是能有更多吃饭、娱乐、休闲的场所就好了,这也让我们外地打工的可以在工作之余放松一下。”

 

  早在1996年,天津市人民政府的批准逸仙园最终纳入国家级开发区——天津开发区统一发展战略,由开发区管委会进行统一管理,区内企业享受天津开发区的各项产业税收优惠政策。

 

  其实,如果从地理空间上来看,逸仙园尚处于天津市武清区的行政区域内,但却隶属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单就形态上来看园区更像是一个“被孤立”的小组团,脱离了“母体”天津经开区的怀抱。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逸仙科学工业园书记韩玉刚说:“这也并非我们所愿,当初批准开发区经营建设的40公里用地早就用完了,可以说是地理位置上的限制不允许组团。我们就想,要是谋发展可能‘跳出来’会是比较好的办法。”

 

  “与‘母体’空间上相隔91.8公里,但在相关政策规划、运营上却与之保持一致。”逸仙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那么问题在于,这种“散团”的培育模式从长远角度来看又是否毫无弊端。

 

  区内企业电装(天津)车身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金女士向新华网记者说到:“如今,园子里的企业办理对公业务还是要去开发区总部办理,这来回一折腾多半天的时间就耗费在了路上,花费不必要的成本。”

 

  对此韩玉刚也表示:“虽然这是客观条件所致,但不否认诸如水电气热这些公用资源会出现借不上力的情况,针对企业办理注册等一系列业务会比较繁琐的现象也的确存在。”他说,“逸仙园现在的电子化审批申请已经递交至委办,或许最快明年就可以实施。”

 

  “袖珍”园区如何面对饱和尴尬

 

  与动辄成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的“高大上”工业园区不同,逸仙园整体的占地面积还不到3平方公里。而外界评论对此也是众说纷纭:过小的体量会不会阻碍园区的转型升级,未来逸仙园又是否存在扩充占地面积的可能。

 

  如果纵览国际上声明显赫的科学工业园,面积不算很大的也并非少数。作为国家知识和创新密集型经济象征的新加坡玮壹科技城,规划建设面积也仅有逸仙园的2/3。

 

  一位产业地产业内人士向记者说到:“就像是硬币总有正反两面,任何事实也都存在自身的两面性。也许正是有限的土地资源最终迫使逸仙园不得不向科技化转型,但由于占地面积很小,从产业转型的整体把控上来看这也就更加灵活自如。”

 

  天津文洲机械有限公司常务总经理蒋韬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说:“相比公司在北京的关联企业,这里人力成本不到北京的一半、房屋租金也要比北京少很多,借助开发区的背景还能享受到相关政策。这对企业来说诱惑力还是不小的。”

 

  同样,在记者走访园区的过程中发现:涉及汽车配件、电子科技类型的企业占据了这里的“半壁江山”。一面是新兴的资源的不断涌进,一面是饱和的空间,二者如何兼顾与平衡。

 

  “有的科技型园区虽然面积很大但区内企业类型单一,甚至出现空置现象。”韩玉刚说,“相比盲目扩张,园区的‘滚动式’运营和逸仙园的产业转型还是比较匹配的。近年来这里聚集了企业研发中心、科技小巨人企业等各类创新力量。这些力量既会成为逸仙园“科技转型”道路上的助推引擎,也将随园区转型破茧成蝶”。

 

  当记者问及园区是否也会走上“拿地扩量”的路时,相关负责人并未给出明确答复。

 

  扶植政策已非杀手锏

 

  在记者探园的过程中了解到,有不少企业都是在近几年入驻园区而这其中的中小型企业占了不小的比例。

 

  在全国各类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之时,企业也已不在一味的偏好政策倾向。正如一位集团负责人曾向记者说:“说实话,现在的企业已经不是那么看重园区打出的各项所谓的扶植政策了,我们更加希望落户在一个看得见未来规划的园子里,这样大家就会知道将来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企业也会比较踏实。”

 

  显然,看得见的未来”远比“条文似的许诺”实在的多。记者了解到:逸仙园也在致力于搭建科技平台,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他们的管理经验。而在项目实施的几年间,园区也帮助了不少企业令他们的研发成果顺利转化。

 

  或许对于逸仙园来说,追逐科技发展之梦将会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但这同样是每一个园区未来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至于最终的结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返回列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