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出租 • 产业园区招商 • 企业选址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0781099转1001

当前位置: 中工招商网 > 资讯首页 > 产经动态 > 一文读懂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哪些产业最受益?

一文读懂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哪些产业最受益?

发布时间:2018-07-19 来源:中工招商网 2692

文章摘要:

      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提速,区域战略升级

      2017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4月11日,李克强明确表示,今年中央政府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辐射珠三角,是区域合作深化的成果同时也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从战略定位上看,《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是“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经济区域”,是国家区域战略重点部署的方向。

      二、为什么选择粤港澳打造“湾区经济”?

      自身禀赋使然:由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中山、佛山、肇庆和江门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与世界三大湾区实力相当的资源禀赋、经济体量及区位优势等特征;

      对标世界三大湾区:和世界三大湾区对比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城市集群及产业分布方面存在共同特征,体现出相似的发展趋势。

      三、粤港澳大湾区受益产业链:交运、港口、地产

      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受益产业包括交运、港口、地产:1)“一小时交通圈”与城市互联互通,交运产业率先受益;2)叠加“一带一路”战略,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利好港口;3)产业升级与人才集聚效应强化,地产链有望整体受益。

报告正文:

      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速,区域战略升级

      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指“二区九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拥有约1亿人口,面积56000多平方公里,GDP规模约13000亿美元,年航空客运流量1.1亿人次。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湾区经济”的重要“试验田”,近年来受到政策重点扶持发展规划提速,其区域战略地位凸显:

      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湾区经济”,表示要以“湾区经济”新发展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

      2015年11月,广东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广东“十三五”规划建议稿,在省级政府文件中正式提出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要求。该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创新粤港澳合作机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经济区域。

      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提出,表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这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此外,《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全球重点辐射区域。

      我们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是区域合作深化的成果。作为城市群规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3月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被写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未来在政策助力下将加快推进。

      2017年3月5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报告表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2017年4月8日,在深圳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暨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合作先导区研讨会”上,深圳前海蛇口自贸投资公司首次对外公布了其建设前海妈湾片区的规划:将围绕“一区三方向六平台”,将妈湾打造为“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合作先导区”。

      2017年4月11日,李克强明确表示,今年中央政府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将推出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债券通”,目的就是进一步密切内地与香港的交流合作,继续为香港发展注入新动能。

      另外,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粤港澳大湾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区域,是对接东南亚、南亚、中东、欧洲等国家的必经之地。2015年3月,“一带一路”顶层设计《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利用其区位优势,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从区域经济规划战略方向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与深港合作、“一带一路”、自贸区等国家战略与在地理覆盖范围上有一定重合性,同时体现出各区域之间协同性发展要求。

      二、为什么选择粤港澳打造“湾区经济”?

      2.1 自身禀赋使然:粤港澳条件优越,具备成为世界级湾区潜质

      湾区经济是以海港为依托、以湾区地理区位为基础而发展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形态。湾区开放的经济结构、发达的国际交通网络,以及对于产业的集聚功能,带动区域内经济发展,成为国家的重要增长极和技术变革的创新地。

      从自身禀赋来看,由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中山、佛山、肇庆和江门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与世界三大湾区实力相当的资源禀赋、经济体量及区位优势等特征:

      从地理区位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是通往东南亚、南亚、中东、欧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必经之地。向东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向西是北部湾经济区和东南亚;向北则是湖南、江西以及广阔的中国中部城市群。形成内接腹地、面向东盟的海、陆国际大通道,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枢纽。

      从交通网络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最大的海港和空港群,公路网络也十分发达。一方面,其漫长的海岸线孕育了湾区经济、天然的开放属性推动国际贸易壮大发展,粤港澳拥有三个全球大港,分别为世界排名第三的深圳港、第五的香港港、和第七的广州港(5.070, -0.03,-0.59%);另一方面,城市九纵三横的高速公路网、珠三角城际轻轨均正在建设完善,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后届时珠江口东西两岸将实现快速连接。

      从资源禀赋来看,港澳地区以第三产业为主,金融和高端服务发达;深圳在高科技和产业创新方面具有优势,珠三角其他城市高端制造业基础雄厚。按2017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初步方向,打造粤港澳湾区经济发挥各区域优势:金融服务在香港、研发在深圳、制造在珠三角,三者协同发展。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庞大的经济体量是湾区经济的重要基础。粤港澳大湾区整体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不足1%;人口数量总和6634万人,不足全国总人口的5%;2016年粤港澳地区的GDP总量高达9.34万亿,创造了全国GDP的12.6%,其中,香港、广州和深圳GDP总量分别达到2.23万亿、1.96万亿以及1.94万亿,分列粤港澳地区前三,为打造湾区经济提供了良好基础。

      在各城市布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涉及珠三角9座城市和港澳2个特区,又可以划分为深莞惠经济圈,包含深圳、东莞、惠州,对接香港;广佛肇经济圈,包含广州、佛山、肇庆,以广州为核心;珠中江经济圈,包含珠海、中山、江门,连通澳门。粤港澳11个地区产业体系完备,分工各具特色,初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具体来看,各经济圈产业分布体现为不同特征:

      深莞惠经济圈:在三个经济圈中,深莞惠经济圈产业同构现象最为严重,基本均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其中,深圳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以及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为辅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业水平较高,自主创新能力强;东莞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形成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等八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惠州的四大支柱产业分别为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汽车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广佛肇经济圈:广州近年来以汽车制造业、重大装备制造业的高端产业上升较快,食品加工、纺织服装、造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健发展;佛山则以电气机械制造业和陶瓷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继续发展;肇庆与广州、佛山产业结构不同,农业比重相对较高、工业比重低,因此制造业结构与周边城市差异较明显。

      珠中江经济圈:珠海、中山、江门三市支柱产业均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地区产业差异化程度不明显。珠海拥有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精密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经济发展质量较高;中山经历了产业集群的升级发展,形成电子电器、五金家电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江门在交通及海洋装备、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包装印刷及纸制品,现代农业等方面基础较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后发优势。

      香港、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两个行政特区,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贸易及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专业及工商支援服务业、旅游业并列为香港四大支柱产业;澳门是全球最大的赌业中心,博彩旅游、出口加工、建筑地产和金融服务是其四大支柱产业。

      2.2 对比世界级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集群及产业特征类似

      从国际比较来看,目前世界发展领先的湾区包括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等三大湾区。和世界三大湾区对比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体量、城市集群及产业分布方面存在共同特征,体现出相似的发展趋势:

      1)经济体量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GDP总量相当。2015年,粤港澳湾区GDP为1.24万亿美元,与其余三大湾区GDP总体量相当;珠三角9大城市对标世界知名城市GDP也相当;

      2)城市集群及产业分布方面,世界三大湾区都是由主要城市拉动整体湾区经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特征类似。如旧金山湾区的旧金山、圣何塞和奥克兰,纽约湾区的曼哈顿,东京湾区的东京、横滨和千叶,主要城市拉动新兴产业和龙头公司聚集湾区,三大湾区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分别达22家、28家和60家,具体来看:

      纽约湾区:美国纽约湾区人口达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20%,对外贸易周转额占全美的1/5,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1/3,位列国际湾区之首。华尔街是世界金融中心,银行、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总部均设于此,全美最大的500家公司,1/3以上的总部设在纽约湾区。

      旧金山湾区:以科技发达著称,硅谷聚集了大量新兴科技公司,谷歌、苹果、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和特斯拉等企业全球总部均设立在旧金山湾区。

      东京湾区:日本东京湾区聚集了日本1/3人口、2/3经济总量、3/4工业产值,其湾区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庞大的港口群带动,包括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木更津港、横须贺港六个港口,港口年吞吐量超过5亿吨。目前,日本年销售额在1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半数都聚集于湾区,如三菱、丰田、索尼等。

      而从城市集群及产业分布来看,粤港澳湾区发展趋势与三大国际湾区相似。三大湾区产业分布均以第三产业为主,服务业占比均达80%以上,各湾区服务业种类有所不同,科技创新实力和金融产业基础也不尽相同。粤港澳大湾区依托珠三角城市的新兴科技创新能力和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叠加以香港为龙头的金融核心圈,产业体系主要由科技和金融双轮驱动。

      三、粤港澳大湾区受益产业链:交运、港口、地产

      3.1 “一小时交通圈”与城市互联互通,交运产业率先受益

      构建交通网络连接粤港澳大湾区“9+2”座城市是未来实现产业、技术、人力等各项要素自由流通的前提,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逐渐执行,以城际交通网络为代表的基建投资有望迅速加码。

      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将形成对外以“湾区”为枢纽的城际“一小时交通圈”,跨境“无缝衔接”层次分明的大珠三角交通网络,即湾区内部任意两城市主要交通站点之间一小时可以到达,且珠三角地区与港澳之间因制度边界存在的交通阻碍应尽量减少,提高整体交通效率。为实现“一小时交通圈”目标,湾区交通规划已经陆续展开,重点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以及跨珠江通道(比如深中通道)的建设。2017年3月23日,交通运输部发言人吴春耕表示粤港澳交通领域的互联互通十分重要,交通运输部正在开展规划研究工作,加快研究解决粤港澳交通互联互通的问题。

      3.2 叠加“一带一路”战略,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利好港口

      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于对外开放,目标打造世界级湾区经济,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补充,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可以看出,从区域发展定位上,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港口相关产业链受益程度较高。

      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各港口功能看,目前阶段粤港澳湾区多数港口大都以集装箱运输为主,主要运输区域趋同,相互之间分工和职能定位不明确,同质化竞争和重复投资严重,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着眼于区域间的相互融合、共享湾区资源,未来港口群内部将形成等级、功能定位明确的有机群体(类似于东京湾区七大港口资源互补的模式发展)。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将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设“湾区经济”往往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将进一步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利好土地价值提升。一方面,在产业先进化、技术化的转型过程中,土地空间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土地使用更加高效;另一方面,产业转型伴随着产业迁移,第三产业向中心城市聚集的同时传统制造业外迁,创造更多土地需求,开发投资效率将趋于上升。

      另外,湾区建设将吸引高技术人才流入,核心城市聚集效应利好地产产业链。未来伴随湾区建设深入推进,珠三角等核心城市有望受益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尤其是深圳、广州,中心城市的人口聚集效应将利好地产产业链。

返回列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