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出租 • 产业园区招商 • 企业选址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0781099转1001

当前位置: 中工招商网 > 资讯首页 > 产经动态 > 上海科创时代:规则与秩序下的创新使命

上海科创时代:规则与秩序下的创新使命

发布时间:2017-05-1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885

5月8日-12日召开的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科创中心”再次成为关键词。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上海,又兼创新发展先行者使命。致力于成为全球城市的上海如何实现从外资优势到本土创新的动力切换,如何探索有利于创新的“四梁八柱”建设,备受关注。本专题以上海老工业基地杨浦的创新转型为样本,呈现这个老厂房和知名高校聚集区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制度创新,书写上海科创时代的杨浦故事。

上海承担的国家使命就是开放,未来要做的就是将已有的资源禀赋发挥到极致,将制度空间开辟利用到极致。

自贸区、科创中心、国企改革、高考改革、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经商、群团改革……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上海,一个又一个的改革试验正在成为全国的“网红”。

5月12日,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闭幕。为期5天的大会多次“点名”科创中心,并提出要将上海科创中心重要载体张江打造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增长极。

这表明,上海正践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使命。此时距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4年5月在上海考察工作时要求上海要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正好过去3年时间。

一直以来,上海最突出的优势是国际化,黄浦江两岸的万国建筑群和林立的国际社区奠定了这一“海派文化”的基因。在这座向来以规则和秩序立足的城市,创新需要足够的魄力与智慧。

创业者们表示,选择上海是欣赏这里的商业氛围、跨国公司资源和政策环境,以及这座城市本身的文化和配套。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则认为,“上海承担的国家使命就是开放,未来要做的就是将已有的资源禀赋发挥到极致,将制度空间开辟利用到极致。”

从外资优势到本土创新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此次党代表会上作报告指出,今后五年,上海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5月10日,上海成立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由上海市长应勇亲自挂帅担任主任,常务副市长周波和中科院原副院长施尔畏担任常务副主任。

这在上海市科学研究所创新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常静看来,是上海科创中心制度创新的重大举措,“对推动科创中心‘四梁八柱’尤其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意义重大。”

上海是大量跨国公司设立全球研发中心的首选地,截至2016年年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80家,投资性公司330家,研发中心411家。

尤其是作为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和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张江,优势更加明显。据悉,张江园区拥有跨国公司研发总部50余家,外企研发机构近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00多家。而且,张江已经拥有了上海光源、蛋白质等重大科学设施。

利用好这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优势,争取研发中心的成果在上海或者周边地区转移转化,一直是上海科创的重头戏。

为了能将海外优质项目引入上海孵化,2016年10月,张江正式启动全国首创的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据悉,运营至今,参与该合作的有陶氏、GE、微软、英特尔、Plug&Play等。

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性探索

科技成果的转化瓶颈,一直被视作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的短板问题。

在企业、个人、高校院所三大主体中,高校是目前最大的短板。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5年中国专利调查数据报告》显示,中国发明专利的转化率较低,其中企业和个人的转化率达5.0%以上,而高校仅有1.5%左右。这恰恰也是高校资源丰富的上海潜力所在。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指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牵涉到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学科布局,“很多学科的布局没有很强的产业化需求,而且上海的产业侧重化工、大飞机、集成电路等大型系统工程,很难由一两个团队进行转化。”

为解决这些问题,近两年上海也做了大量的尝试。

尤其受外界关注的是,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递延纳税案例于2016年在上海理工大学落地,团队以太赫兹科技研发成果作为无形资产获得股权奖励,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1035.09万元。

日前,《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明确将职务科技成果转让、许可给他人实施以及作价投资的,可以从中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作为奖励和报酬。

根据规划,到2020年,上海市全社会研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0%左右。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6年三年间,这一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指出,总体来说,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系统,不仅成果本身,还牵涉到很多市场行为、配套服务能力和政府的职能转变。

规则与秩序下的创新

加快科创中心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根本在于人才。

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美国MSU深造,进入硅谷工作并创业的郝锋,2007年决定回国创业,并于2013年创立了智向科技,提供基于智能定位的场景化出行解决方案和服务。

“就全国范围内,张江做半导体的技术型人才绝对是领先的。”这是郝锋选择张江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此外,张江拥有中芯国际等半导体行业的巨头,相关产业链完善,以及人才公寓、子女就读国际学校等相关配套服务齐全,也是吸引他的地方。

为配套科创中心建设,上海紧接着两次出台“人才20条”和“人才30条”。

“人才30条”首次提出了“用人主体自主权”,将科研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下放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并明确“在本市取得经过市场检验的显著业绩的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及其核心团队,予以直接落户引进”。

在海派文化、白领文化影响深刻的上海,规则和秩序作为营商环境的竞争力的同时,也因规则和秩序意识太强,而被外界评议为“难成创新气候”。

一直以来,上海的高校尤其名校毕业生更倾向去外企谋得一份体面工作,而不是创业或去创业公司。但在这几年,选择似乎更加多元化。而多数在上海的创业者也会说,上海的政府部门做事靠谱,更讲市场规则。

“这两年,市场社会的力量蓬勃生长,特别是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迅速。”常静指出,上海的优势在于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尤其是推动开放、吸引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政策不断。

“上海承担的国家使命就是开放,未来要做的就是将已有的资源禀赋发挥到极致,将制度空间开辟利用到极致。”上述专家表示。


返回列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