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出租 • 产业园区招商 • 企业选址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0781099转1001

当前位置: 中工招商网 > 资讯首页 > 创客资讯 > 网迅的创办

网迅的创办

发布时间:2017-05-08 来源:投资界 597

  2002年,美国硅谷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在线会议公司网迅(Webex),以绝对的市场份额,迫使微软不得不放弃与之竞争的NetMeeting业务,盖茨无奈地说:“敏,我打不过你。”

  盖茨口中的“敏”是网迅创始人朱敏。彼时,他在中国籍籍无名。直到数年后,思科以32亿美元收购网迅时,朱敏的名字和他那段硅谷传奇才浮出水面。

  闯进美国

  硅谷是人类IT前沿的代名词,这里汇集了全球顶尖科技精英和大量资本,在10000多家IT企业中,诞生了英特尔、谷歌、惠普、苹果、思科、Facebook等知名公司。

  上世纪90年代初,已有数十年历史的硅谷,还不曾出现由华人创立的出名公司,直到朱敏的出现。

  1984年,已经36岁的朱敏,提着行李包踏进硅谷技术和创意的主源头斯坦福大学,攻读工程经济学。

  这一年,该校一对教师夫妇创立思科公司,其设计的路由器将人类送进了电脑互联时代。他们不会想到,这个来自中国的“老学生”,日后会跟思科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较周围风华正茂的美国同学,以及邻近的少年得志的硅谷精英,已为人父的朱敏出现在这块热土的时机晚了不少,错过了人生最富有创造力的黄金期。

  但朱敏倒是很知足,因为在一定意义上,他的人生是从31岁开始的。

  朱敏是“老三界”,高中没毕业就下乡锻炼,一干就是8年,期间组建了四口之家,一度做好了当一辈子农民的准备。

  春种秋收时,朱敏每天要从凌晨2点工作到晚上8点,这样频繁而机械的劳作并没有掩盖他过人的智慧。从早期主动承包生产大队“修车”工作到做起建筑工人,朱敏逐渐摆脱排外而保守的农村,甚至自己盖了一栋房子。

  31岁这年,全国恢复高考,朱敏未死的读书念头又被点燃,他边务工边学习,考上了浙江大学拖拉机机械制造系。

  毕业后朱敏“进城”工作了几年,但他发现自己还是对学习更感兴趣,于是,1982年,他又考入浙大管理系读硕士,期间狂背了20000多个英文单词。

  36岁这年,朱敏以学校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留学资格,幸运地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公派出国留学生。

  虽然学业更进一步,但赚钱养家的重担一直压着朱敏。为了能早点出去谋生,他在美国的第一年就读完了两年的课程,拿到硕士学位,是同批留学生中最拼的一个。

  值得一提的是,他14岁的儿子在当年考入了清华大学少年班,并在次年考入斯坦福大学,父子俩差点成了同学。

  硕士证到手后,朱敏一边自读博士课程,一边伺机寻找可能出现的商机。不同于象牙塔中的同学们,对于朱敏的年龄而言,赚钱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重任。

  撞南墙

  最初,朱敏找了一份公寓管理员的工作,负责公寓的出租,不久后,他又看到了一个“配得上”自己研究生身份的机会。

  在学校教室的走廊里,他看到一则IBM聘请高级电脑工程师的消息。IBM的名头人人皆知,朱敏一直梦想着去那里工作,但问题在于他对电脑一窍不通,摸都没摸过。

  迫于经济压力,朱敏冒险参加了应聘,结果居然成功了。IBM接受朱敏的原因是他的硕士成绩单上全是A和A+,至于电脑基础知识——在斯坦福,没有人不懂电脑。

  然而朱敏偏偏是不懂的那一个。幸运的是,他的儿子在大学里学习的是电脑专业,在这个“老师”的帮助下,朱敏夜以继日,强迫自己从了解到熟知计算机学问。

  白天碰到不明白的地方,朱敏不敢问别人,生怕“露馅”,一回家则赶紧找儿子补课。边干边学间,他顺利参与并完成了IBM的课题。这段经历不仅为他后期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也为其职场打开了更宽广的通路。

  不久后,一家名为AFK、专门做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的公司找上门来,希望朱敏帮忙解决一个技术问题。

  在业内,AFK是一家小公司,朱敏与之合作后,项目发展飞快,但没多久,AFK便被业内的垄断巨头收购,朱敏的“生活费”也断了来源。

  丢了工作,朱敏却灵光一闪,他发现在硅谷,同行间的并购是一件非常频繁的事情。垄断企业里,不断有优质员工跳出来自创公司,推出价格更便宜的相似产品。而其中的大多数公司都有同样的归宿——被大公司收购。

  急需赚钱的朱敏眼前一亮:“我也做一个公司卖给它,不是很好吗?”

  经历IBM和AFK洗礼的朱敏,在技术和经验上有了一些优势,结合自己的长项,他将创业目标锁定在ERP相关软件的开发上,为此征求了20多家IT公司的意见,大家都表示对其构想的产品很感兴趣。

  不过,市场需求并没有为朱敏铺就创业坦途,最大的问题是缺钱。

  彼时,华人和印度技术人员在硅谷已经崭露头角,硅谷一度被称为“IC Valley”(I指Indian,C指Chinese)。但受语言文化背景、人脉资源、不擅表达推广等因素影响,华人被普遍认为只适合做研发,不适合当“老板”。当时的硅谷,也确实没有华人创业大获成功的先例。因此,手握重金的美国投资人不愿意将赌注押在中国人身上。

  出于这样的偏见,朱敏在“找钱”的路上处处碰壁,往往等半天,都见不了投资人一面。由于缺乏启动资金,他的创业构想胎死腹中。

  不过,由乡间地头一路闯到硅谷的朱敏,并没有打算就此放弃。

  步步紧跟的巨头们

  1991年,在惠普的一次技术展会上,一个新概念——会议演示沟通系统(在线会议系统的萌芽),引起朱敏的注意,他从中嗅到商机并迅速启动研发。

  由于当时互联网尚未普及,朱敏因需而变,设计出一套利用电话线传输的简单系统,称之为“多点式资料协同处理软件”,它可以让两台电脑同时处理同一个文件,提高办公效率。

  带着新产品,朱敏找到了在AFK公司时结识的一个新加坡朋友,对方是惠普驻远东地区前高管。朱敏有技术和产品,这位朋友有资本和人脉,双方一拍即合,以20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共同创办了Future labs(未来实验室)公司,不久后,他们又融到了100万美元。

  创业踏出第一步,两人憧憬美好未来,迎来的却是当头一棒。

  一次行业展会上,朱敏发现IBM正声势浩大地推销类似产品。与巨头不谋而合印证了朱敏的眼光,更意味着他随时都可能被挤出局。此后的每一天,朱敏和同伴都忍受着兵临城下般的焦虑,做好随时死掉的准备。

  挣扎了一段时间后,噩耗再次传来,IBM并非“同行”的唯一巨头:英特尔宣布将投入1亿美元发展同类产品。

  朱敏和伙伴傻了:“我们100万美元,他们1个亿,这怎么竞争?”

  合伙人想出个玩命抵抗的“绝招”,在亚洲市场,这一招他曾屡试不爽:将融来的100万美元全部打广告,靠广告来带动销售,他认为只要有了营收,Future labs很快就能成为估值10亿级别的公司。

  但事与愿违,亚太IT市场的套路并不适用于美国。为了打广告,100万美元融资很快烧光,新增的客户却寥寥无几。

  靠偶尔几万美元的零星融资和入不敷出的营收,Future labs艰难苦撑。

  公司缓慢前行之际,互联网整体却迎来了飞速发展。

  1996年,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多,办公系统和软件的市场也与日俱增,大环境的改变为Future labs带来了转机。

  是年,软件公司Quarterdeck重注会议与沟通系统,为了迎头赶上,他们不断筛选并购对象,最终选定了技术出众的Future labs,出资1300万美元将其收购。

  赚得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没日没夜忙碌数年的朱敏终于松了一口气,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日后他与Future labs还有重逢的一天,并成就了他的事业巅峰。

  创办网迅

  按收购条款,朱敏在Quarterdeck公司有为期一年的工作锁定期。虽然成了百万富翁,但朱敏的“野心”不止于此,在新的资本起点上,他计划做一家更大的公司。

  经营Future labs期间,朱敏曾与妻子回国推广公司产品,期间他们结识了一大批国内高校的技术人才。在朱敏看来,这些学子并不缺乏相关知识与积累,缺的是施展抱负的空间。

  1996年,他将其中的30人陆续接到美国,以此为班底成立网迅公司(Webex),早期的业务主要是承接各大公司的外包项目。

  出售Future labs时,朱敏的股份在融资中不断稀释,到手的钱并不多。这些钱或许能保证生活,但用于新事业却远远不够。为了网迅的长远发展,朱敏决定寻找新的合伙人,他需要一个富有战略眼光和营销经验的互补型伙伴。

  此时,另一颗躁动的心也正四处搜寻目标,此人便是Quarterdeck公司的印度裔高管苏布拉•埃亚。他比朱敏小9岁,曾在苹果任职,除了战绩卓越的营销史外,还拥有过人的谈判能力。

  工作中的一次偶遇,朱敏和苏布拉•埃亚一见如故,两人只谈了3分钟,苏布拉就兴奋得大叫:“哎呀,就是你这个家伙!”

  朱敏不仅拥有技术,还有不断求变的创新意识和洞察市场需求的眼光,这正是苏布拉苦苦寻觅的关键因素,两人在创业方向上一拍即合,苏布拉随即加入网迅。

  两人正为新产品磨刀霍霍时,一个消息传来:微软Windows系统推出免费的在线沟通软件——NetMeeting,该软件可以实现内部在线会议功能。收购Future labs的Quarterdeck很快被微软击溃。

  朱敏和苏布拉随即决定,以200多万美元回购Future labs的知识产权,在此基础上继续研发新一代产品。

  立足Future labs,意味着网迅将与微软展开正面对抗。类似的产品,巨头免费,初生的小公司却延续收费模式,在外人看来,这简直是自寻死路。

  经过两年的探索、尝试和纠结,朱敏最终决定,避开与微软的针锋相对,将重点转移到在线会议服务,帮助用户以更低的后期成本、更便捷地实现异地实时在线沟通。

  微软的视频会议功能是基础服务,Netmeeting的技术自身仍不成熟。网迅的理念是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在管理、维护上不断推进,让在线会议真正成为企业简单、实用的常规功能。

  凭借这种差异化优势,网迅渐渐在行业内有了一席之地,并且越做越大。期间,网迅征服了一批跨国公司,思科、惠普、IBM、理光、YAHOO等等相继成为其客户。

  尽管仍未实现盈利,但伴随着市场份额越来越大,2000年7月,创建仅4年的网迅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发行价14美元,当天以超过38美元收盘,市值超16亿美元,被投资者誉为“股市明日雅虎”。

  不过,这种好势头并没有持续多久,一场不可抵挡的风暴正向他们袭来。

  惊险危局

  上市不到一年,网迅遭遇了史上第一次内外交困的严重危机。

  于外,由于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网迅受殃及,股价大跌至不足6美元。

  于内,由于成本高企,收入增长未达预期,网迅连续3个季度亏损超2000万美元。如果接下来的时间里不能持续盈利,公司可能面临破产。

  朱敏回忆说:“那时我最大的任务就是证明倒闭不可能发生。危险不在外面,而在里面,关键时刻员工是很难说服的。当时已有老员工把手里的股票抛了,如果股票跌到5美元之下,核心员工就可能离开公司,那将是真正的无计可施。”

  面对危局,一向乐观的苏布拉陷入绝望,他独自跑到旧金山喝闷酒,回来带着酒气对朱敏喊:“敏,我们解散。”

  生死存亡之际,朱敏过往经历中凝练出的韧劲起了作用,他知道办法总比问题多。经过反思总结,他意识到网迅自身运营的不足,仅成本控制就存在诸多问题。

  董事会决议由朱敏接管财务,留给他扭转危局的时间只有3个月。

  按照惯例,美国企业降低成本的首选是裁员,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的高科技企业更是如此。

  但朱敏有另一重顾虑,大量裁员相当于变相宣告公司的危机,反而是火上浇油。

  为了在不裁员的基础上缩减人力成本,朱敏采取了杀一儆百的办法。这名员工既要无关轻重,又要人人皆知。他将目标锁定为分发邮件的职员,说白了就是“报童”。

  朱敏取消了这个岗位,他设立了一个贴有各员工名字的柜子,要求所有人必须自己取件,一周内不取者邮件销毁。从有人送报送信到自己去邮箱取信,改动虽然不大,但公司上下都意识到节省成本已经不是空谈。

  一招下去,立竿见影。全公司都意识到成本控制已经上升到如此高度,一时间不仅报销单少了1/3,还“人人自危”,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升。

  初见成效,朱敏继续在报销单上做文章,每周都找一个部门开火。

  一次,他发现一位副总在滑雪场里打了两小时的电话,就指着电话单将对方一顿臭骂。对方解释称电话是一个重要客户打来的,他更生气了,大声吼:“你就不应该去滑雪!”

  一个季度后,网迅成本降下了300万美元,销售增加了300万美元。

  一边做好内部控制,一边网迅找来了外援,昔日的第一个投资人Jan Baan,为公司找到了2000万美元的私募,资金很快到位。

  渡过难关后,朱敏依旧严把成本控制,在行业的哀鸿遍野中,网迅却一一兑现了上市时的承诺:一年盈利,两年内利润达到20%。

  打败微软

  危机过后,网迅重点在营销上发力,采用的手段则堪称“奇葩”。

  在目标客户的切入上,竞争对手通常以IT部门作为突破口。但网迅考虑的则是哪个部门最容易报销费用。他们最终锁定销售部门,并为其量身设计不同的收费方式,以此再渗透至其它部门,最终拿下大单。

  对应此策略,网迅在做品牌宣传时也兵行险招,甚至用上了与科技公司形象风马牛不相及的同性恋内容。

  有员工担心“怪招”会导致大量客户流失,朱敏坚持的理由是,网迅的关键客户是喜欢创新、希望有所改变的人。如其所料,广告推出后,网迅竟出现一个销售峰值。

  相较切入点和广告,更具有杀伤力的是,网迅找到了微软用户的痛点。通过解决痛点,他们不仅将微软重要客户波音公司、通用汽车、通用电器等收归帐下,甚至一锅端了微软NetMeeting的大本营。

  网迅找到波音公司只问一个问题:“NetMeeting是免费的,那么一年的后期投入是多少呢?”对方回答“200万美元”。

  “好,WebEx为你们提供所有支持,只需要100万美元。”

  Netmeeting作为基础应用,局限于企业内部点到点的沟通,为了适应外部和大规模在线沟通,企业往往要在管理、部署上增加投入,甚至设立专门的技术岗位。

  而网迅的出发点就是企业级应用,它可以实时演示、修改、共享软件,并且开启视频会议。

  起初,波音是内部沟通用NetMeeting,外部沟通用网迅,在“打对折”的诱惑下,网迅抢走了NetMeeting的“生意”。

  依靠“延伸服务”,网迅拿下了60%多的市场份额,在美国不少大企业,“我们网迅吧”(Let's do a WebEx)成了一句俗语。另一边,微软的领地则日渐萎缩,最终不仅停掉了自己的NetMeeting业务,甚至也开始使用网迅作为培训工具。

  一次行业峰会上,朱敏与比尔•盖茨不期而遇,盖茨不无佩服地对朱敏说:“敏,我打不过你。”

  再次交锋

  能够打败微软,网迅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差异化商业模式。微软后知后觉意识到这一点,做在线会议的情结又死灰复燃

返回列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