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出租 • 产业园区招商 • 企业选址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0781099转1001

当前位置: 中工招商网 > 资讯首页 > 机器人资讯 >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需定方向、补短板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需定方向、补短板

发布时间:2016-07-12 来源:人民政协报 714

  网讯:自国务院去年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至今已一年有余。其中,作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突破发展十大领域之一的中国机器人产业迎来了飞速发展阶段。

  而今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又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我国“十三五”期间机器人产业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

  当下,我国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中国制造”亟待向“中国智造”迈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国内机器人产业也出现进入者一哄而上、发展质量不高、企业扎堆中低端、缺少核心技术等难题。如何警惕机器人产业高端产业低端化,逐步实现产业良好规划布局,对未来“中国智造”意义重大。

  红利:

  推进智能制造,前景未来可期

  早在四年前,工信部便发布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机器人是作为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根据工信部的规划,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在2016年将继续扩大,或将于明年进行全面推广。今年三部门又联合印发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我国机器人产业提出了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一系列政策红利正在为机器人产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据统计,从2013年开始,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去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66000台,占全球销量的1/4。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世界机器人大会秘书长徐晓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劳动力成本红利消失,劳动力结构不尽合理。

  徐晓兰指出,这种现象在浙江、广东等地的制造型企业中尤为突出。由于劳动力成本红利的消失,这些制造型企业招不到技术工人,特别是那些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的行业企业。同时,劳动力供需矛盾问题日渐凸显,如每年有大量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但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做技术工人,而普通农民工又无法胜任技术工人岗位,这就导致大批制造企业出现高级用工慌,在这种劳动力供需矛盾下,企业为了发展就会利用机器人来代替人工。

  据了解,浙江省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强省,已占有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四分之一,而制造业更是宁波最重要的工业支撑,宁波目前正在纺织服装加工、家电制造、机械加工、文具制造、塑料制品生产等领域分行业实施机器换人。

  对于当下热议的是否会出现“机器换人”潮,徐晓兰认为,虽然我国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带来了机器人的大量应用,但机器人最终是代替不了人工的,因为工业机器人更适合从事批量化的高度自动化生产,如大型制造企业或代工厂,对于许多行业不可能用机器人代替人工。

  痛点:

  高端产业低端化,补短板是当务之急

  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共生产销售22257台,同比增长31.3%,自主品牌保持了比外资品牌更快的增长速度。今年一季度,我国自主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1497台,同比增长19.9%。虽然我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已开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动向。

  首先,国产工业机器人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16版)》显示,国产工业机器人大多为三轴和四轴机器人,而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

  其次,国产机器人也没有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机是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占到机器人成本的70%。在2015年,约有75%的精密减速器由日本进口;伺服电机和驱动超过80%依赖进口,主要来自日本和欧美国家。没有核心技术,国内的机器人生产变成了简单拼装———大部分企业以进口零部件,进行组装和代加工为主,易导致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受到李克强总理点赞的荷福创品羽毛球机器人曾引起业界广泛关注。谈到上述问题时,上海荷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锦霆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大多数人工智能企业严重缺乏核心技术支持,使企业产品技术空心化、产品技术含量低、人工智能产品电子玩具化的趋势非常严重。甚至有些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或者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还会直接抄袭克隆国外产品,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未来发展留下严重后遗症和隐患。此外,中国人工智能企业也存在“小而散”的问题。数据显示,逾90%的国内机器人生产企业年产值不足亿元。

  “可以说,中国机器人市场的空间不可比拟,但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近年来在发展自主可控机器人产业方面虽然有较大提升,但仍有70%~80%要依赖进口。无论是核心零部件进口还是整体进口。”徐晓兰对记者说。在“十三五”期间,我们重点就是要补短板,把“卡脖子”的问题一一解决掉。同时我们要做好产业规划和布局,避免“一窝蜂”的现象,避免出现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要把技术上、产业上、商业模式上、标准上的短板补齐。我们的技术强了,产业完整了,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我们才有可能从跟随者到并随者到引领者迈进。

  周锦霆也指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想实现健康良性的发展、想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让世界听见中国机器人的声音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我们完全具备弯道超车的能力、也完全可以遇到弯道超车的时机。因为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最多高素质的人口、门类最齐全的工业制造体系和各种研发机构和科技人才。但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通过一种有效的机制把这种技术力量与产业相结合,同时导入各行各业对人工智能技术升级、行业产能改造的刚性需求,使科技成果可以在各行各业刚性需求产业化的过程中充分被转化和使用,从而彻底解决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空心化和规模小而散,以及高端产业低端化的一系列问题。

  机会:

  服务型机器人、特种型机器人是发展重点

  一说到机器人,人们常会想起科幻电影里,那些有情感、能思考,与人类无异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虽然这种机器人还没出现,但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大胜围棋高手李世石的阿尔法狗,还是让不少人相信人工智能未来前景。而随着人们对生活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众多国家老龄化的到来,相对于工业机器人、服务型机器人更让人们充满期待。据一组数据显示,预计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量25万台、市场容量2700亿元,其中服务机器人市场接近500亿元容量。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国外企业已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实力非常强大,中国企业很难突破这样的竞争格局。服务型机器人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起步阶段,并无全球性的领军企业,国内与国外在同一起跑线上,进入该领域的企业若能找准痛点、取得先机很重要。

  徐晓兰也表示,未来服务型机器人有望成为爆炸性增长的领域。同时,特种型机器人也会迎来发展机遇期。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诸如陪伴型机器人等服务型机器人会逐渐迎来高需求。陪伴型机器人可以提醒老人吃饭、吃药,提供叫醒、聊天等服务。此外,特种型机器人如在医疗领域的特种机器人,可以实现远程操控、精确化诊断和治疗,这对于解决我国医疗资源不均衡也有重要意义。”徐晓兰举例说。

  不过,在服务机器人产业化进程中,核心技术与价格是关键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国服务机器人基础还比较薄弱,缺少技术创新,关键部件品质和可靠性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较大;此外,目前服务型机器人价格较高也是问题之一。

  对此,徐晓兰建议,无论是发展工业型机器人还是服务型机器人,我们都要注重核心技术突围、产业链条完整、市场应用开发,同时还要重视颠覆性技术对产业的影响。“从很多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颠覆性技术往往会给产业带来的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重创。我们要特别重视对颠覆性技术的预言和预判。要避免埋头跟着跑,当别人掉头时我们却来不及调整,会重创产业,也会造成投资上的巨大浪费。”徐晓兰称。

返回列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