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出租 • 产业园区招商 • 企业选址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0781099转1001

当前位置: 中工招商网 > 资讯首页 > 深圳概况 > 促科研人才与市场对接 “不用辞职就可以参与市场,有了更多发展空间”

促科研人才与市场对接 “不用辞职就可以参与市场,有了更多发展空间”

发布时间:2016-03-25 来源:南方日报 1865

  过去,高层次人才往往有个“身份”,要么属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内”,要么是在私企、民企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编制外”。深圳刚刚出台的《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突破了过去的编制限制,为各类人才“松绑”,提出实行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管理。

  近日新鲜出炉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提出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深圳先行探索破除人才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发挥企业和政府所长,着眼于支持人才发展的长远战略。

  促科研人才与市场对接

  “不用辞职就可以参与市场,有了更多发展空间”

  在为人才“松绑”的具体做法上,《措施》指出,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企业家和企业科研人员兼职制度,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探索实行境外专业人才职业资格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办法等。

  “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做法让中大咨询副总裁宛小伟想到上世纪90年代的公务员“停薪留职”。宛小伟说,“中国大部分优秀人才在体制内,因为养老就医有保障。(现在)鼓励人才流动到体制外,导向上没有问题。对高校的应用型研究人员来说,创新型的产品一定要和市场对接,措施对这群人有激励作用,鼓励科研成果转为产品。”

  “以往体制内的人要参与市场受很多限制,缩手缩脚,不能公开去做,被发现了好像很不光彩”,一览英才网前副总裁冷明认为,“尤其是科研人才,高校内的科研成果和市场距离比较远,最后导致科研不能产业化,对科研项目和人才来说都是巨大的浪费”。

  冷明认为,《措施》对体制内的人员参与市场行为有了明确的开口,人才不用辞职就可以参与市场,有了更多发展空间,“现在很多科研项目由企业主导,由高校和研究机构来配合。说到底,科研要用市场来检验,教育也要由市场来检验”。

  曾在科研、金融企业任职高管的吴女士说,过去与政府公职人员合作,无法签订劳动合同,只能用报销发票的方式给予津贴,“除非辞职了,否则不能正大光明地兼职,如果是上市公司的话更加不方便”。

  人才在企业和政府间双向流动

  “了解企业的人去管理企业,会更适合”

  “马化腾说过,想到广州市招商局工作,因为企业家更容易推动政府相关工作,由了解企业的人去管理企业,会更适合”,在深圳市人大代表王建锋看来,人才战略的核心是鼓励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人才流动,“国外的惯例是从企业进入政府部门,这些人在企业待过,了解企业运营,而且本身经济条件好。”

  曾在科研、金融企业任职高管的吴女士欢迎政府公务员到企业兼职,“政府人员的从业素质一般不错,能带来政府的规范流程和规范动作,如果能对企业的产品导向作指导更是利好。”

  此外,公务员到企业任职,可以帮助企业理顺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流程。吴女士表示,“企业很多时候不熟悉流程,不知道怎么入手,如果由政府人员来指导的话,能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

  华瑞腾康生物技术总经理周延前则认为,编制内的干部到编制外,对企业发展有推动作用,“如果政府管理层能到企业就职,对企业组织系统的管理会很有帮助,对科研人才的经费管理、项目管理都有促进作用;同时能为企业带来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对二次创业、产品创新带来资源上的帮助。”

  破除编制障碍关键在保障机制

  “只有做到社保均衡,创业者才不会受体制内诱惑”

  宛小伟认为,推行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管理,“关键点不在编制,在保障机制上”。“公务员有退休工资、工费医疗,收入很低也愿意呆在里面。只有做到社会保障的均衡,消除保障的差异,出来创业的人才不会受体制内的诱惑。”宛小伟说。

  养老金双轨制并轨被人力资源专家认为是“消除体制内外差别对人的冲击”的关键。冷明说,“随着教师和医生逐步采用聘用制,所谓‘体制内’现在主要就是公务员了,但如果没有社保改革,人才体制改革是走不动的。过去体制内的退休金是其他群体的两倍以上,所以人们宁愿领低工资也要当公务员”。

  作为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田”,深圳通过对公务员实行聘任制,在全国率先探索“养老金并轨”。2010年1月1日起,新进入深圳市行政机关的公务员一律实施聘任制,不再执行“财政养老”的退休制度,实现与社会其他群体养老保障的衔接。

  政府的手伸得越短越好

  “市场化的人才应改变心态,从单位要我做,转变为我要为公司做”

  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深圳市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徐乐对破除编制捆绑的改革存有一些顾虑,“大导向是好的,但做法上政府可能不适宜深度介入,要尽量放给市场”。徐乐认为,“编制的人少了,单位的正常运作如何保证?如果能够保证,是不是从侧面反映现有编制有优化的空间?”

  其次,他认为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是刺激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但离岗创业的同时还保留编制与职位,在市场竞争中对其他人来说相对不太公平。“市场经济环境下,成年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能承担结果,既然要享受成功的可能性也要相对应的承担失败的风险,这样才会避免盲目的离岗创业。”

  “如果人才从国企、事业单位来到外企和民企,应当改变心态,从单位要我做,转变为我要为公司做”,来自外企的周延前说,“企业看重时间和效率,每项工作的目标和目标的实现都有截点,人才要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自己找目标、找任务,这对编制内的干部来说是一个挑战”。

  ■链接

  人才体制改革30条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外界称之为“人才体制改革30条”。“全面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完善符合人才创新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等改革意见可谓“重磅出击”。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陈先哲撰文称,此次人才体制改革最大亮点是尊重规律,“如果把人才培养比作一场长跑的话,我们主要是输在了后半程。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本当大展拳脚,却常常受制于各种落后的观念和机制:因为僵硬的编制管理思维,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急需引进的人才无法进来,延误发展时机;因为观念陈旧和利益割据,多少才高八斗的技术人才在职称外语、计算机职称考试和各种脱离实际的继续教育规定中虚度光阴”。

返回列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