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出租 • 产业园区招商 • 企业选址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0781099转1001

当前位置: 中工招商网 > 资讯首页 > 江门资讯 > 去年我市超过10万元(村集体收入)的贫困村“脱贫”了

去年我市超过10万元(村集体收入)的贫困村“脱贫”了

发布时间:2016-03-09 来源:江门日报 523
  地处山区的开平大沙镇岗坪村,通过实施“现代农业+扶贫”,帮扶贫困户种茶脱贫。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必须补齐。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中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就业创业,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我市在全省最早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创新举措,并于2014年10月率先出台《关于统筹推进我市城乡扶贫开发工作的方案》,实现“贫困户精准脱贫任务”、“贫困村精准脱贫目标”以及“103项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目标”的三个“全面完成”,在扶贫攻坚“思路上先人一着,行动上先走一步”,迈向“城乡统筹”、“精准帮扶”的新道路。
  精准扶贫“江门模式”任重道远。市委书记毛荣楷要求,我市要按照“三个精准”(目标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精准)要求,摸清扶贫家底,明确扶贫重点任务和关键指标,全面开展扶贫对象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一户一策”帮扶,提高扶贫实效。全国人大代表、市长邓伟根提出,我市要统筹做好城乡精准扶贫工作,建立常态化全覆盖扶贫长效机制,对贫困群体的界定认识要动态掌握、精准了解,将全市有劳动能力的城乡低保家庭纳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帮扶范围。加快城乡贫困对象建档立卡,推进扶贫对象全公开,建立“一户一策”、对口帮扶的“就近扶贫”模式。
  去年我市超过10万元(村集体收入)的贫困村“脱贫”了,今年要提高到15万元,2018年要提高到20万元。“继续创新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先走一步’的‘江门模式’!”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新会 探索社工介入精准扶贫机制
  20多岁时因工伤致残,10多年前下岗身陷困境,“虽然一直在找工作,可因是残疾人,始终没找到,只能打散工维持生计。”回想过去,年逾5旬的文叔直言:“生活压力大,自尊心也很受打击。”2014年9月,社工伍泳斌联系到家住新会同德社区的文叔,依托“让爱到家”社工帮扶助困项目,实施了“一户一档一策”的个性化帮扶。
  “文叔的心愿是找工作,而他缺乏信心。”为此,伍泳斌一边鼓励文叔做义工,“找回自我价值”,一边链接社会资源,“帮忙找工作”。如今,文叔已成功就业有了收入,“女儿也毕业找工作了”,生活越变越好,摘掉了低保的“帽子”,原来沉默胆怯的文叔也乐观了起来。
  文叔的经历不是个例。自“精准扶贫”吹响号角以来,新会区积极探索社工介入精准扶贫机制,实行“2+1”扶贫模式,“也就是一位领导干部和一位社工,结对帮扶一位低保户,这一创新尝试已起到很好作用。”新会区民政局副局长李卫红说。
  参与帮扶的新会帮民社工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洁婷也表示:“‘2+1’扶贫模式充分发挥了社工的纽带作用,通过与帮扶对象建立互信,了解实际需求,实现三方紧密沟通,借助链接资源、心理疏导等措施,形成‘精准’帮扶。”
  目前,“2+1”扶贫模式已在会城、崖门、双水、罗坑四个镇(街)率先试点,覆盖2150多户城镇户籍低保家庭,并实施了“让爱到家”社工帮扶助困项目、“成长护航计划”助学项目等一系列行动。
  恩平 “三山模式”破解因病致贫难题
  “以前看病要走很远,到医院接受治疗,既不方便,花销也很大。”看着因中风留下后遗症的妻子,恩平圣堂镇三山村贫困户冯钦浓老伯曾深受困扰。随着精准扶贫的实施,家庭病床“搬”进了冯钦浓的家,“现在医生经常到家里来,不用去医院治病,还不用花钱,又有药吃,这是方便群众的大好事。”
  冯钦浓口中的“大好事”,就是驻村扶贫工作组探索实施的农村家庭病床试点,被称为“三山模式”。如今,通过引入市残联康复医院恩平分院、恩平利民社工综合服务中心等社会力量,三山村已建起农村医保家庭病床服务站,把家庭病床服务延伸到农村,破解因病致贫难题,并聘请了乡村医生为协理员,做好农村日常医疗服务。
  “(这项工作)一方面解决了病患看病难的问题,在家里就能接受系统的治疗;另一方面也让病患的家庭成员松一口气,得以安心就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和病人的压力。”三山村家庭病床医生黄桂森说。
  目前,三山村家庭病床服务站已有医生、治疗师、护士、社工等常驻人员组5人,在三山村及周边累计建立家庭病床450人次,减轻村民看病经济负担315万元。同时,该服务站还开展了残疾人居家康复服务,已累计有182名残障人士享受服务,投入经费109万元。
  精准扶贫,江门进行时
  “两个率先”走出“江门模式”
  无论是面向农村贫困户开展的“现代农业+扶贫”、“互联网+扶贫”,助医、助学、转移就业“靶向治疗”,还是面向城市贫困户实施的“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等,这都体现了我市“精准扶贫”在帮扶方式上的创新,是从传统“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重要转变。窥一斑而知全豹,在全省“精准扶贫”中“先走一步”的“江门模式”远远不止于此。
  “两个率先”是我市精准扶贫“成绩单”的一大闪光点。其中,“两个率先”分别是,“率先把城镇贫困户纳入扶贫开发帮扶范围,实现扶贫对象城乡全覆盖”,以及“率先将扶贫工作与守住绿水青山及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结合,破解了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
  “扶贫不能只盯住农村,有时城镇的贫困户生活更加困难。”市政府党组成员容福华认为,“我市创新性将城镇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家庭纳入精准扶贫帮扶范围,改变了过去只以农村贫困村、贫困户为帮扶对象的传统做法,实现扶贫对象城乡全覆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助和资源激励型财政补贴帮扶模式的实施,则体现了“由帮助发展村集体经济向帮扶贫困户脱贫转变”,使“村干部工作重点由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委会收入向守护绿水青山、提供公共服务转变”,“解决‘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之间矛盾,建立起扶贫长效机制。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已“全面消灭贫困村”,80条贫困村的1000多户4000多人的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00多元,贫困村以外2800多户8800多人的农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00多元,全部实现脱贫;纳入帮扶范围的城镇3500多户困难家庭,至11月底已有468户实现脱贫并退出了低保。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成今年全国两会热词。打好扶贫脱贫攻坚站,迈向全面小康,“先行一步”的江门依然任重道远。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民生大事”,“精准扶贫”继续写入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邓伟根在工作安排中要求,我市要统筹城乡精准扶贫工作,建立常态化全覆盖扶贫长效机制,将全市有劳动能力的城乡低保家庭纳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帮扶范围。
  同时,加快城乡贫困对象建档立卡,推进扶贫对象全工卡,建立“一户一策”、对口帮扶的“就近扶贫”模式,开展百企扶百村、百医牵百村,千(万)义工助千户行动,支持慈善机构参与扶贫开发,努力实现精准脱贫。继续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助和资源激励性财政补贴政策,村委会集体收入进一步提高至15万元以上。
  此外,我市还将加快综合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全市人均城乡低保补差水平、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扶持困难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和资助创业等。随着这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实施,“思路先人一着,行动快人一步”的“江门模式”,将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成功实现“全面小康”。

返回列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