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出租 • 产业园区招商 • 企业选址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0781099转1001

当前位置: 中工招商网 > 资讯首页 > 园区资讯 > 文化产业园区核心要素是产业集聚 重复建设、同质化严重

文化产业园区核心要素是产业集聚 重复建设、同质化严重

发布时间:2014-06-27 来源:重庆日报 1468
  这些日子,王朕正在为公司“换房”的事儿忙活。

  近几年来,王朕的巨蟹数码不断扩容,位于渝北区红石路的一整层写字楼已装不下总部员工。从3年前开始,他便在盘算着搬家的事儿。

  “不仅要考虑客户和员工的便捷性,当然还有政策、税收等问题。”在王朕心中,公司理想的“家”应该位于文化产业园区,园区必须有体现创意主题的主导产业,配备咨询、中介、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训、投融资等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

  但跑遍了主城的文化产业园区后,王朕却没有找到一个心仪的“居所”。

  与王朕“削尖脑袋”想进产业园的焦灼情绪不同,不少园内的企业却是呆了不久就搬了出来—此前,我市动漫制作界“大佬”意动影像,就因为交通不便、后续投入成本太高、产业链不完整等原因,直接撤出了某区动漫基地,选择在江北区的核心地带“安家”。

  现状 高歌猛进

  园区建设遍地开花

  “围城”效应的背后,是重庆文化产业园正遍地开花。

  据《2013: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统计,从2007年到2012年,我市发展了洪崖洞、巴国城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41个,包括南滨路文化产业长廊、黄桷坪艺术园区、磁器口古镇园区、“虎溪公社”、三峡库区涪陵印刷包装产业园区等。

  其中,仅渝中区就有不下10个文化产业园(基地)。除主城区外,长寿、万盛经开区以及渝东北的云阳、城口也加入了文化产业园的角逐和分羹。

  不仅如此,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还在高歌猛进。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已建成的市、区级文化产业园(基地)50余个,还有近10个正在筹建或直接更名为产业园。

  问题 重复建设、同质化严重

  园区集聚效应难以形成

  “文化产业园区遍地开花,带来了不少问题。”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钟德友直言,“主要是重复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定位雷同,同质化现象严重。”

  以动漫园区为例,重庆业内就流传着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四大基地“对垒”渝中半岛。北有北部新区高新园动漫基地,西有沙区天健创意(动漫)产业基地,东有南岸茶园新区动漫基地,南有九龙坡视美动漫产业及教学基地。而新建的华岩动漫产业基地、万盛动漫产业园也是来势汹汹。

  大量园区同质化,必然导致“僧多粥少”。据《2013: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统计,2012年,我市动漫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仅100家。

  “这么多园区,要动漫企业进驻哪里呢?”业内资深观察人士曾钰钦质疑,文化产业园区本应起到行业整合和资源集聚、消除区域界限、延长产业链的作用,但现在企业、区县各自为政,大兴土木,主题雷同,反而让动漫产业园区形成了“四分五裂”的格局。

  重复建设、同质化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园区空置。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某创意产业园区,招商一年多仅有10余家入驻,空置率非常高。

  “为了降低空置率,园区往往采取地产补贴的模式,入驻的也不仅是文化企业,入驻企业之间没有明显的上下游关系,既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也没有形成产业链条,很多时候园区只扮演着房东的角色,集聚效应根本没法实现,这样的文化产业园区怎么敢选?”王朕说。

  原因 认定模糊,有圈地之嫌

  我市尚无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园区

  “什么是文化产业园区?难道开几家店,卖卖文房四宝、名小吃就行了?这种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市并非一两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观察人士直言。

  “发展速度快了,如果没有好的机制保障就容易出问题。”国内文化产业研究实战派专家朱嘉表示,一些区县政府将打造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作为形象工程,建设前对园区规划、定位都没有考虑清楚,而市级层面也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策划。在这种背景下,有的企业把文化产业园区招牌当成尚方宝剑,打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名义圈地,不仅拿地审批容易,还有税收支持,让文化产业园区变成了文化地产项目。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园区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今年4月21日,我国全面实施《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较2006年颁布的《办法》,新《办法》更加明确了示范基地申报、命名、管理、扶持、服务等多个环节在内的全面综合管理。”朱嘉表示,未来,国家将重点支持文化内容创意、特色文化产品生产、文化科技融合、业态模式创新、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类的企业申报、建设示范基地。

  市文资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还处于自发性的初级阶段,市里对园区基地的认定是参考2006年国家的旧《办法》,所认定的基地园区鼓励性质的多,名副其实的少,“可以说,我市目前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园。”

  探索 引入准入和退出机制

  文化产业园区核心要素是产业集聚

  “文化产业园区是以产业集聚的方式来推动产业发展。这是各个地区建设特色产业群的必由之路,也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和支持。”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尽管目前文化产业园区在发展中暴露出了种种问题,但未来仍有广阔前景。

  陈少峰认为,文化产业园区的核心要素是产业集聚,真正的文化产业园区必须符合6项指标:一是要有较高的产业集聚度与规模效益;二是以企业为主体,入驻园区的主要是企业而不是产品。三是成为专业化平台;四是要具有成长性;五是要有自己的发展模式,不能简单当房东、出租物业;六是具备多种产业链。

  有进,则有退。文化产业园区适时引入退出机制也至关重要。

  “文化产业园的准入门槛应高一点,政府部门应设立标准对进入严格把关,从源头拒绝伪文化产业。同时对园区进行动态管理,促进优胜劣汰、升级换代。”朱嘉说。

  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逐渐步入正轨的大环境下,遍地开花的重庆文化产业园,最后谁与争锋或许并不重要。但可以预见的是,我市文化产业园不久将迎来一场“洗牌”风暴。

返回列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