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出租 • 产业园区招商 • 企业选址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0781099转1001

当前位置: 中工招商网 > 资讯首页 > 产经动态 > 上海:五大工程为重点 打造产业园“创新版”

上海:五大工程为重点 打造产业园“创新版”

发布时间:2015-10-14 来源:中国电子报 992
  当前,上海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土地、环境承载力等各类资源紧约束以及资金、就业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上海积极开展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先后有15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和授牌。15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勇于突破创新,紧紧抓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的发展机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战略部署,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积极培育“四新”经济,推进智能制造、打造“众创空间”,以工业区创新、升级、改造、转型、联动“五大工程”为重点,聚焦全生产要素、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所有制,按照产城融合、二三产业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信息化与城市化融合的“四个融合”发展要求,积极打造上海产业园区“创新版”。
  推进示范基地建设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经过30多年发展,产业园区已成为上海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14年,全市104区块实现营业总收入首次突破6万亿元大关,达到6.3万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7万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80%。上海15家示范基地以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集聚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石油化工、民用航空、军民结合(民用航天)、汽车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201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万亿元,同比增长27%,占全市工业区的52%。实现销售收入2.9万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市工业区的46%。实现利润2323亿元,同比增长32%,占全市工业区的63%。上缴税金1384亿元,同比增长17%,占全市工业区的31%。示范基地坚持科技创新、要素集约、结构优化、质量提升、转型发展,已成为引领全市开发区产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
  形成合力各司其职 建立推进工业区发展工作机制
  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上海积极推进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四新”经济,坚持压和减、新和增,聚焦重点区域,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创新导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单纯的技术导向转向创新导向,从政府导向转向市场导向,从目标导向转向问题导向,从能力导向转向应用导向,坚持“求质求新求实求进”,突出“服务转型、服务四新、服务企业、服务人才”,共同推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为统筹优化全市工业区块布局,协调在推进工业区二次开发、加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2013年,上海市建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上海市工业区发展联席会议。通过全市工业区发展联席会议的平台,确定了全市工业区要发展成为上海重要的产业发展载体和创新平台,打造“双引擎、四平台”,即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引擎,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引擎,依托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信息服务业产业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台,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平台,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促进产业创新的平台的总体目标,并制定了《上海市工业区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在全市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工业区转型升级。
  坚持“六位一体”整合资源 推进本市产业园区联动发展
  为缩小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差距,加快提高区级工业区发展水平,缓解产业发展中资源紧缺矛盾,根据市政府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的要求,全市开发区按照“规划定位、基地建设、载体主体、项目落地、投融资创新、发展环境”六要素“六位一体”的要求,同时按照“四个一批”,即“放大一批、做优一批、做强一批、培育一批”的工作要求,全方位打造适应“四新”经济发展的“新载体”,使产业园区真正成为“四新”经济发展的策源地和集聚地,支持有品牌、有实力的园区开发主体与产业园区联动发展。
  自去年以来,围绕“推进产业园区与优秀园区开发主体对接”、“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产业地产发展”、“金融助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等主题,相继举行了“上海产业园区沙龙”系列活动,鼓励国家级市级开发区与乡镇工业区、国家级市级开发区之间、工业区与优秀开发主体及各社会机构之间,通过品牌合作、管理合作、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实施联动发展,积极培育在国内具有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园区开发运营商,实现园区高水平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推进“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探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产业地产发展中的瓶颈,共同为产业园区与产业地产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推进金融机构助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以开放的理念,引进和支持国内外有品牌、有实力的开发主体和优秀团队参与上海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和开发建设,促进园区战略空间资源的有效整合,共同推进“四新”经济发展。此外,按照国家关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要求,积极组织推进本市漕河泾、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等优秀园区对外拓展,实施“走出去”战略。
  依托公共服务平台 增强示范基地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国家“四新”经济实践区,创建由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组成的创新联盟,培育创新团队和人才。形成“产业联盟+产业基地+产业基金+产业人才基地”模式。注重营造产业创新环境,鼓励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加快提高服务平台的服务质量和使用效率。2014年,全市15家示范基地研发投入达980亿元,占销售收入的3.1%,示范基地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21283件,较2013年增加了7760件,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不断呈现。据不完全统计,示范产业企业获得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有5803件,示范产业国内驰名商标拥有量为122个。示范产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330家,同比增长13%,浦东软件园、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闵行区军民结合(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紫竹等4家示范基地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7%,分别为14.5%、8.8%、7.3%和7.2%。示范基地全部年末从业人员134.4万人,研发人员达2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8.6%。共建设近160家公共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主要集中在研发服务、检验检测、企业孵化、技术成果转化、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投融资担保、公共工程等方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主要突出“两个围绕”:
  一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跟踪世界科技前沿,形成集开放性知识管理、产学研共性技术研发、科技硬件资源共享为一体化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如:上海嘉定国际汽车城,依托同济大学建立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重点对燃料电池汽车、汽车和高铁等风洞技术进行自主研发,为国家战略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并发明了多项专利。
  二是围绕企业发展需求,搭建园区公共设施服务平台。以环境保护监测、污染防治、安全生产监控、应急救援、基础设施等公共共享设施建设为重点,提高园区低碳发展、安全发展、智能化发展,满足企业共性需求。如上海化工区建设了应急响应中心、环境监测中心、医疗急救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固废和污水集中回收和处理、公共管廊等公用工程设施,按照“五个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提高了公共设施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返回列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