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出租 • 产业园区招商 • 企业选址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0781099转1001

当前位置: 中工招商网 > 资讯首页 > 园区资讯 > 苏州高新园区:“政经分离”增活力

苏州高新园区:“政经分离”增活力

发布时间:2015-08-28 来源:新华日报 794
      苏州枫桥,因一首《枫桥夜泊》为世人熟知。而今天的苏州市高新区枫桥街道,在经济快速发展及城镇化进程大潮中,率先进行了将基层群众组织的经济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分开的探索,开辟出一条“政经分离”的管理创新之路。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枫桥的探索从2004年起就已起步。彼时,枫桥镇正式撤镇建街道,正式拉开了城镇化发展的大幕。原先的24个行政村整合为7个社区,1万多户农民集中入住到动迁安置小区,以往按村落居住的格局彻底改变。
      “枫桥村级经济发展早已经有一定基础。村均拥有标准厂房1万余平方米、门面房750平方米,各村年出租收益均超过200万元。”枫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姚人民介绍,“但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职能仍然没有分开,原24个村共有357名工作人员,承担着18项福利项目,扣除各类成本和行政开支后,集体经济收益所剩无几。”
      “假如一个社区承担着繁重的经济管理职能,它还能安心地做好社会管理吗?”枫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潘宜顺说,“当时还没有‘政经分离’这一清晰的概念,只是大家都一致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与社会管理应当剥离,只有这样,才能让服务者专心做好服务,让经营者专心做好经营。”
      于是,按照“行政归社区、经济归合作社”的原则,枫桥着手将原行政村的经济职能交给村股份合作社,社会管理职能交给街道和社区,而社区行政开支和社会公共服务则全部由街道财政承担。
      10年探索打造富民载体
      “人往哪里去?事由谁来管?钱从哪里来?”要政经分离,这是横亘在改革面前的三大难题。姚人民介绍,枫桥当时的做法是:合理分流村级人员,解决人往哪里去;推进专业化管理服务,解决事由谁来管;理顺公共服务承担主体,解决钱从哪里来。
      为此,枫桥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2005年开始股份制改革,将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农民农龄折股量化,符合条件的4万农民“带股进城”,享受64.5万股股份,年度按股分红。
      原东浜村村民陈巧男透露,他们一家自2006年开始享受农龄折股,一家三口按农龄折算共享有56.5股。“整个东浜村共26293股,2014年全村分红170多万,平均每股64块多。我们分到了3700多元,分红多的人家可以拿到将近1万元呢。”陈巧男说。
      同时,枫桥街道积极打造富民平台,促进农民增收。2007年,枫桥街道成立了苏州高新区首个富民合作社——民发富民合作社,吸纳辖区1万户农户入股2.3亿元,开发建设11.9万平方米的“景山公寓”集宿区。2011年,枫桥街道以24个村股份合作社为出资主体,组建苏州首个村股份合作联社——联枫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市场化模式运营管理,竞拍了3幅地块建设富民载体富康商业街和马涧商业项目。
      这些做法,理顺了农村经济分配关系,为农民带来实际收益。今年56岁的陈巧男也从原东浜村村办厂的会计,摇身一变成了东浜股份合作社执行董事,管理着村里18000平方米的厂房、1000多万的资产。
      权威专家点赞“枫桥经验”
      如今,“政经分离”的成效逐步显现。数据显示,枫桥村股份合作社2013年净收入比改制前的2005年增长了11.7倍,股红分配额占收入比重达55.3%。目前,24个村股份合作社拥有固定资产市值超过11亿元。2014年,合作社到账收入8175万元,净收入5576万元,枫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120元,较苏州市平均水平高出近6000元。
      枫桥街道占地仅3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万人,流动人口16万,却已吸引了近4000家内、外资企业入驻,其中上市企业7家,年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119家,已形成以工业经济为主体,三产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模式。2014年,工业总产值超过97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近70亿元。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在专程调研之后,认为“枫桥经验”对全国各地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韩俊认为,这一模式充分保障了农民的经济权益,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增强了其市场活力和竞争力;理顺了社会公共服务承担主体,促进了城乡社会管理的一体化,有利于构建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职责清晰、互动协作的新型农村治理结构。

返回列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