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出租 • 产业园区招商 • 企业选址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0781099转1001

当前位置: 中工招商网 > 资讯首页 > 产业转移 > 广东服装产业转移的模式和方向指引

广东服装产业转移的模式和方向指引

发布时间:2015-07-06 来源:中工招商网 1992

一、转移模式

1、渗透式产业转移

“渗透式产业转移”,其主要特点是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边界接壤,产业转移空间较近,转移半径一般在一小时车程左右。转出地与承接地存在较大程度经济落差,产业发展存在梯度差异,通过梯度高的地区向梯度低的地区逐步转移成熟产业,实现各自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2、跳跃式产业转移

“跳跃式产业转移”,其特点是产业转移半径较长,往往要跨越若干行政区划,具有明显的“蛙跳”方式。一般是基于产业承接地创造出具有吸引产业移出地企业的有利条件,使得高梯度地区企业跃过相邻地区而向产业承接地转移产业。

3、民资回归式产业转移模式

近几年我省的民间投资极为活跃,其中很大部分是民资回归,即原先外出投资产业的企业家,事业有成后回家乡投资,进而带动产业转移。

二、转移方向

新一轮产业转移,将从珠三角辐射到我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等欠发达地区,以及河南、湖南、安徽、四川等几个内陆具备服装产业基础的省份,乃至东南亚等地。

1、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转移

粤北山区,包括云浮、清远、韶关、河源、梅州五市;韩江下游平原及其周边地区,为粤东;西部低山及丘陵地区,为粤西。迄今为止,珠江三角洲在山区和两翼签署了20多个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协议,其中大部分在粤北山区。

粤北地区的纺织工业以丝绸的茧丝生产分布较广,已在韶关(始兴、翁源、曲江、乳源)、清远(英德)和云浮(云浮、德庆、郁南、罗定)建立生产基地。其中产业基础突出的是,韶关的棉纺织,云浮罗定市的毛纱和英德含江镇的服装等。中山市、广州市番禺区已有不少服装企业向英德转移。

东西两翼土地面积4.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6.6%。根据广东“十一五”规划,在未来5年内,安排到东西两翼和山区的重点项目达112个,占全省48.1%,比“十五”提高18个百分点,总投资6864亿元,占43.8%,比“十五”提高了22个百分点。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方面看,东西两翼毗邻珠江三角洲,临近港澳、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东翼与闽西南、赣东南连接,西翼背靠大西南、连接海南省,腹地广阔,是“9+2”合作的关键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将成为我省与泛珠三角区内其他地区产业合作的重要结合点。

《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主要政策有: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积极转移部分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产业转移集聚发展(择优重点扶持若干个产业转移园),努力降低产业转移园内企业用地、用电、用工等经营成本,加强园内道路、供电、给排水、环保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转入地的外经贸、工商、国土、环保、消防、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管理服务水平,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等等。

2、一天车程内:向湖南、湖北等省外领近地区转移

国家统计局网显示,广东省2007年GDP达到3067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继续位居全国第一。广东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将不仅仅局限于省内,还将会对泛珠地区其他兄弟省(区)产生扩散效应。其中一天车程距离内的兄弟省(区)成为产业转移的优先选择,主要有湖南、江西等省份。

(1)湖南 

地理位置优越。湖南省地处我国中南部,是连接东部沿海省与西部内陆省的桥梁地带。粤湘两省山水相依、文化相通,商贸合作历史悠久且日趋密切。据统计,2002年至2007年,广东与湖南共签订实施协作项目6560项,是在湖南投资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省份。

服装产业基础良好。湖南拥有株洲“芦淞服饰大市场”和宁乡“裤装产业集群”。近几年,服装生产企业的数目大幅增加,由原来的2000多家增长到3000多家;涌现出如益鑫泰、忘不了等一批知名品牌;形成了株洲、宁乡、长沙等一些产业集聚地区,吸引了一些著名品牌服装生产企业来投资建厂。

(2)湖北

服装产业基础相对雄厚。尤其是湖北省仙桃市,配套设施完善,并有品牌骨干企业的支撑发展基础,区位优势明显,市场需求能力强,相关原料、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条件丰富。

地方政府重视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环境良好,未来产业发展潜力很大,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服装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政府初步规划中国服装(仙桃)产业城,建设用地1500亩,总投资规模约为12亿元。

(3)江西

服装产业发展迅猛。近年来,从投资地区看,江西省超过了福建省,成为企业投资第四大地区,在投资增长速度和投资规模上都名列前茅。从生产情况看,生产前15名的大省中,江西省增幅最大。拥有共青羽绒服装、南康西服西裤、青山湖区针织服装等三大服装产业集聚地。

交通便利。全省铁路以京九、浙赣、皖赣、鹰厦、武九 5 条铁路为骨干,省内还有 6 条国道,其中206 国道自烟台至汕头。

然而,江西纺织服装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纺织服装产业链不太完整,面料及印染后整理水平不高。

3、远距离跳跃:向具备产业承接基础的地区转移

省内服装产业向省外远距离跳跃式转移,应更加全面地考虑承接地的产业基础、配套产业链、劳动力水平、水电成本等因素。其中河南、安徽、四川等内陆省份也是服装企业投资活跃省份。

(1)河南郑州

交通物流设施优越。郑州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地处中华腹地,九州之中,铁路心脏,十省通衢。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物流配套设施完善。

劳动力成本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相对优惠的工资、地价和水电价格。河南2007年GDP达到15058.07亿元,约为广东省的一半。郑州市服装生产工人为800~1000元/月,约为广东地区2/3。

政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政策优惠。例如,作为河南最大的工业园,曲梁服装工业园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前两年全额返还,后三年返还50%;免收各项行政规费和事业性收费三年,免交建设项目报建费;免费提供技工培训并为服装企业招聘熟练技工;等等。

拥有郑州裤子产业基地。郑州化纤女裤年产量2亿多条,占全国半壁江山;男裤年产量近1亿条,占全国1/6强的市场份额。继提出“中国女裤看郑州”战略之后,郑州市又积极打造“中国裤业之都”。

劣势:产业链条中的印染业落后,出口运费较高

(2)安徽

安徽依托临近沿海省份的优势,“近水楼台先得月”,打造“迎接产业转移的安徽模式”。

区位优势:安徽位于承东启西、联南带北的中东部地区,是长三角的边缘地带,并靠近珠三角,处于双向承接珠三角与长三角的优势地位。

劳动力优势:在北京、上海、广东和江浙一带,从事纺织服装生产、贸易的安徽人大约有50万。虽然平均工资处于全国中下水平,但企业职工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

产业优势:目前,安徽纺织业已形成了以棉纺织为主体,丝绸、化纤、麻纺为特色,服装、印染、毛纺、家纺、针织和纺机等行业全面发展的产业体系,建立了合肥市瑶海区的“中国合肥服装创新产业基地”、芜湖“安徽服装第一镇”等重点产区。

(3)四川

震后大批熟工返乡。据2007年的数据,四川人口817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6.2%;四川GDP达10505.3亿元,占全国GDP4.3%。招商证券指出,四川去年有2000万人到省外工作,为全国第一,灾后可能会有大批工人回流家乡协助重建。

政府政策支持。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2008~2012年期间,将围绕打造“六带、一链、四集群”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格局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其中成-遂-南-达服装鞋业产业带,将积极承接国外及东部沿海地区服装鞋业产业转移,加快推进成都西部服装工业园等服装生产基地建设等。

 

返回列表

分享到: